于凤林
个人简介
于凤林, 工作于重庆广播电视集团,有多个部门、多个专业的从业经验。先后从事过理论研究、技术系统设计建设、运行维护、技术管理。 参与或负责过多个大型项目的建设。
获奖感言
获得王选人才奖,倍感荣幸,极大鼓舞了我的工作热情。我将继续踏实工作,为新闻技术创新贡献力量。
专访内容
1. 回顾从事本行业以来,传媒技术发展进程中的变化
20 世纪 90 年代中期入职广电行业,当时的传媒是模拟技术,从拍摄、记录、传输、覆盖都是模拟的,噪声大、保存中有衰减是模拟技术的固有特性。到 90 年代末,数字技术出现,彻底改善了信息从采集到存储、分发的信号品质。同时,信号压缩技术、调制技术成熟推广,电视和广播的传输容量增大 4-8 倍。21 世纪头十年,数字技术引领广电发展,卫星数字电视、地面数字电视、有线数字电视齐头并进,取得了辉煌的成绩。随着 IT、IP 技术的发展以及与广播电视的融合,广播电视搭上了新的载体,出现了 IPTV、OTT 等新型的数据广播方式。与此同时,数据存储、编码、网络分发、分布式服务等发展迅速,实现了时移、回看、点播等增值业务,计费、支付方式也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视频生态的三元素,记录存储、分发传输、解码显示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迁。传统广播电视的磁带记录,被硬盘、半导体记录、固态硬盘记录替代。传输也从模拟单向分配网,发展成双向互动的数字网、VOD 点播网,直到 FTTH 光纤入户的多协议承载网。显示端,从单一的电视机,发展成电视、手机、平板、电脑等多屏显示。解码器从专用的有线机顶盒到 IPTV、OTT、宽带盒子。无人机、5G、AI、VR、XR 等新技术,实现了无线拍摄和移动制作,低延时连线互动和同步演奏,虚拟和现实互动合成。数字人、语音识别、语音合成,实现了自动信息播报、服务互动、互动讲解。
2. 对当下媒体融合进程中的一些技术思考和建议
广播电视行业,有先天的视频优势,能生产高品质的内容,但是在媒体融合进程中,发展壮大的并不是广电行业,而是新兴的互联网企业。我认为主要原因是,传统媒体的单向传播惯性思维,没有利用好 IT、IP 新技术优势给老百姓带来新体验。因此,充分利用科学技术的进步,适应新技术下的传播,实现信息的深度交互,提升老百姓体验,媒体才能持续发展。
持续的研发,保持对未来的前瞻性,在未来发展、转型、竞争中,才有胜出的机会。这并不是说我们过去没做这方面的工作,而是从结果来总结教训,为以后的技术发展提个醒。
3. 畅想未来媒体发展的趋势
纵观过去三十年的发展,媒体都是在科技引领下的升级和变革,从模拟到数字,从标清到高清再到超高清,从传统生产工艺到 IT 流程工艺都是很好的例证。无论是升级还是变革,都会打破既有格局,重新洗牌。因此,长足发展必须具备应变能力,这种应变能力不是单纯的技术、市场、管理、资本,而是一种综合的前瞻性。首先必须要具备科技研发能力。一个公司具备了研发能力,达到我有你无、你有我优从技术上占据先发优势。每个行业的头部都有研发能力,因此赢得了竞争。研发能力,不是一上来直接构建全技术的研发环境和团队,而是从思想观念上重视技术的领先性与差异性,比如关注在未来的媒体发展中,哪些可能有颠覆性、替代性,如何适应或应对。在媒体发展趋势层面,我认为发展服务型媒体是个方向。早期的媒体,是单向性的,老百姓也没有其他选择。后来发展为双向的,可互动的,但也只是信息渠道的角色而已。服务型媒体,要在公信力的基础上建设,建设服务型媒体是思路问题,怎么用好新技术是方法问题。
新闻技联动态
- 成功举办中国新闻技术工作者联合会市县融媒体分会年会暨换届大会 2022-12-23
- 中国新闻技联新闻信息标准化分会 2022年年会成功召开 2022-12-01
- 《机器生产内容自动化分级》团体标准 正式发布实施 2022-12-01
- 延期通知:中国新闻技术工作者联合会 县市融媒体分会 2022 年学术年会暨技术交流会 2022-12-01
- 2022年中国新闻技术工作者联合会学术年会在贵阳成功举办 2022-11-17
- 喜报│53个案例入选首批“技术赋能‘新闻+’推荐案例” 2022-11-17
- 重磅│19位新闻技术工作者获此殊荣 2022年度“王选新闻科学技术奖”人才奖在贵阳颁奖 2022-11-17
- 新品│速看哪三项传媒技术创新产品发布 2022-11-17
- 2022年中国新闻技术工作者联合会学术年会胜利开幕! 2022-11-17
- 启动│“中国新闻技联”2.0版官网上线啦! 2022-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