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技术在新闻制播业务中的深度应用
柴 焱 陈 宇
(北京电视台信息网络管理部)
摘要: 本文回顾了北京电视台新闻制播网络系统的建设历程,强调了传统制播网络系统发展外延应用的重要意义,介绍了北京电视台新闻制播网络系统外延应用的建设情况,重点阐述了线索汇聚、远程编辑、远程文稿、3G文件回传等四个核心功能的设计思路及建设要点。作者基于项目建设的经验,总结了开展新闻外延业务需要注意的一些问题。该项目的建设打破了传统电视台封闭的生产网节目制播模式,通过新技术的应用大幅改进了新闻生产业务流程,使得新闻制作模式更加灵活方便,在国内制播网络系统建设中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 制播网络 新闻外延 远程文稿 远程编辑
- 1. 引言
近年来,随着制播网络技术的普及,全国各省级卫视和部分地市电视台进行了大量制播网络系统的建设,其中以满足“新闻业务”为目的的新闻制播网络系统首当其冲。北京电视台十分重视全台化制播网络体系的建设工作,从2004年10月启动相关工作,2009年1月投入使用,全面实现了“前期数字化、制作网络化、播出硬盘化、存储数据化、管理科学化”五大目标。 作为以“新闻立台”为宗旨的北京电视台,2009年就开始在现有网络化节目制播体系基础上进行大规模高清化改造[[i]],并同时积极探索提升技术系统对新闻业务服务质量的方式。针对新闻业务具有突发性强、响应时间快、报道时间短等特点,通过对业务延续性、技术成熟度与实施可操作性等多方面的综合论证,通过引入虚拟化、移动流媒体编辑、智能数据同步、互联网信息智能挖掘等新技术,在保证新闻技术系统安全性的同时,新建了新闻网外延系统,将传统新闻制播业务拓展到办公网,甚至互联网完成,满足多种应用场景下的新闻生产业务需要。 新闻外延系统秉承“外部信息内化,内部资源外化”的建设原则,通过建设新型综合业务支撑通道,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实现了生产网与办公网的互联互通,完全打破了传统制播网络体系相对封闭的概念。基于开放的体系架构,向编辑记者提供了互联网信息汇聚、远程视频编辑、远程文稿编辑、3G文件自动回传等功能。通过改进原有节目生产流程,大大提高了节目生产效率,实现了全流程的新闻生产管理,是全媒体新闻节目生产方式的有益探索。
- 2. 传统制播网络系统发展外延应用的重要意义
由于制播网络系统承担着电视台日常的节目制作和安全播出的重要任务,为各级领导所重视,因此在系统建设中十分注重系统的安全性,通常会建成一个封闭的内部系统,通过与外部系统的物理隔离,保证内部生产系统的安全性,免于外部入侵、病毒感染及非法使用。但安全永远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一方面,没有攻不破的堡垒,没有绝对的安全;另一方面,也要综合考虑安全成本,将投入与收益权衡考虑。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新的技术应用层出不穷,对传统的节目制作方式冲击很大。全媒体的节目生产模式已经成为一种趋势,将基于互联网的新技术引入传统节目生产,可以丰富节目形态,提高节目生产效率,将传统生产业务拓展到互联网平台,可以方便记者使用,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2.1 打破封闭的制播网络体系,实现内外网的互联互通 传统制播网络系统过分强调安全性,忽略了系统的灵活性和可扩展性。由于内外网系统完全隔离,人为切断了业务的连续性。记者的选题和素材都是从外部获取的,除外拍素材可以通过录象机等传统设备上载外,大量的外部素材(文字、图片、视频等)都需要经过U盘拷贝、多重杀毒、非编引入多个步骤才能在网内使用,严重影响了节目制作的效率。此外,由于传统节目生产(如,文稿撰写、视频编辑)只能在生产网内完成,这大大限制了业务的覆盖范围。要解决这些问题,首先就要实现内网(台内制播网络系统,简称为生产网)和外网(台内办公网络系统和台外互联网,前者简称办公网,后者简称为互联网)的互联互通,这对打破制播网络体系的封闭性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是外部应用可以内化,内部业务可以外延的重要基础保障,也是一种不可阻挡的趋势。 2.2 引入新技术、新应用,丰富新闻制播业务形态 随着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基于PC和移动终端的新技术、新应用曾出不穷。其中,很多的应用都是可以和新闻生产业务相结合的。通过实现内外网的互联互通,以写稿、审片为例的新闻生产业务完全可以在以手机、ipad为代表的多媒体终端上完成。随着社会化媒体的快速发展,以微博和微信为代表的应用软件积累了庞大的用户群,如果能在这些应用中增加电视台自己开发的插件,就可以实现用户报料、用户互动等功能。同样,以youtube、youku为代表的视频平台汇聚了大量用户原创内容,通过合作方式实现新闻系统与这两个系统的对接,就可以获取大量用户报料的内容,作为节目素材的重要来源。此外,随着以天脉聚源、托尔斯、索贝等公司为代表的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商的出现,越来越多的厂商能够提供互联网舆情监测、视频节目收录拆条、节目文字智能提取等服务,通过引入这些服务,可以直接帮助日常的节目生产。 2.3 构建完整的业务流程,实现内外网业务功能的紧耦合 对新闻节目生产业务来说,整个流程是完整而紧密的。一个节目的制作要历经新闻线索、选题申报,选题审核、节目外拍、撰写文稿、节目制作、节目审核等多个步骤。在传统节目生产中,“新闻线索”获取、“节目制作”素材入网等环节都是线外流程,原有系统并不支持。在新闻制播网络外延系统建成后,由于新建了线索汇聚平台,全媒体的线索汇聚功能得以实现,外部线索还可以触发网内新建选题,并支持后续流程;同时,由于外部素材可以通过高安全区的病毒扫描引擎自动进入制播网络系统,使得整个节目生产流程实现了全线贯通。 2.4 扩展传统制播网络系统覆盖范围,改变现有业务流程 以前记者写文稿只能在制播网络系统内部完成,新闻外延系统中包含远程文稿模块,支持记者在任何可以访问到互联网的地方写稿,这大大拓展了原有业务的覆盖范围,方便了记者的工作。新技术的应用,对传统的业务制作流程也形成了一定的冲击,以3G回传业务为例。以前记者在外拍节目后只能将磁带送回台内才能进行节目制作,这大大限制了记者抢发新闻的速度。通过引入3G回传技术,在摄像机上外挂3G回传背包,可以将摄像机拍摄的素材以文件的形式通过多个并发的3G链路传回台内,并经过系统自动杀毒后导入制播网非编模块。中间过程不需要人为干预,实现了外部文件的自动回传,这种方式彻底改变了原有的业务流程,大大提高了节目生产的效率。
- 3. 北京电视台新闻制播网络系统发展外延业务的实践探索
北京电视台基于制播网的新闻业务外延系统建设在设计过程中充分考虑了系统的实用性、安全性、先进性、发展性和开放性等要求。在可行的前提下整合原有新闻制播资源,最大程度的保护北京电视台已有投资。系统总体情况如下图所示: 整个系统包括新闻线索汇聚、远程视频编辑、远程文稿编辑、3G文件自动回传等功能,下面将逐一进行介绍。 3.1 线索汇聚平台 新闻立台,掌握新闻的第一手资料一直是各个电视台追求的目标。想达到这一目标仅仅依靠电视台自己的新闻记者显然是不够的。传统的信息获取方式是编辑或记者从报纸、杂志、网络、观众电话等多种信息来源人工挑选获得的,这与数字化、信息化、自动化的时代趋势并不相符,也解决不了互联网时代海量数据的问题。勿庸置疑,互联网已经成为当今社会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来源,特别是以新浪微博、人人网、开心网为代表的社会化媒体的出现,使得互联网成为新的舆论场,也成为媒体了解民意,获取信息来源的最有效途径。此外,随着当代社会进入自媒体时代,UGC(UGC=User Generate Content)已经越来越成为一种趋势,依靠整个社会的公众主动新闻报料才是及时获取最新新闻的最佳手段。为此,北京电视台构建了统一线索汇聚平台,通过爬虫等手段从多个信源获取信息,通过门户汇聚UGC内容,提供统一展现、集中审查,并通过与台内新闻制播网络系统的打通,实现外部线索的网内灵活使用,满足台内新闻报题的线索资源需求。其业务流程如下图所示: 整个线索汇聚业务的流程描如下: ? UGC[2,3]通过互联网台内接入。UGC提供信息供查询与检索服务给门户,完成信息检索的整合。UGC平台完成视频的制定格式转码等媒体处理工作。 ? 新闻网站、搜索引擎、论坛、微博、各部口发布信息、专业媒体的数据通过公有云平台提供的服务接入台内Portal,台内用户通过办公OA终端接入本地私有云系统进行访问。
? 部分线索通过人工方式录入线索库,供挑选使用。 ? 通过线索库的检索、浏览,有权限的用户可发布指定的线索和素材。线索门户的相关服务调度迁移执行器,迁移UGC的媒体数据入新闻制播网内使用,线索发布为选题;
3.1 远程新闻编辑应用 新闻远程编辑[4]应用后台服务模块大部分部署在办公网和制播网中,对外提供制播网内低码率素材流媒体服务和相关的素材元数据信息。用户可在外网实现对内网视频的剪辑功能,可应用网内简单模板,应用一定特技,并可将编辑结果通过高安全区发回与内部新闻制播网络系统进行时间线交互。 新闻远程编辑应用的提出,打破了现有市场上所有非编软件均是基于局域网架构的束缚,提出了基于广域网架构非线性编辑平台的新概念。以插件形式镶嵌于客户端之中,能够在具备互联网条件的环境下,随时随地的提供节目编辑服务。编辑功能上支持时间线剪切、字幕渲染和某些简单的特技处理;格式上,支持MP4、TS、WMV等新媒体主流格式文件的编辑功能,已可完全满足内容生产需求。由于在新闻编辑应用中素材不是直接从本地读取,摆脱了工作站专用网络架构的限制,更大地保证存储安全,也将非编编辑软件的使用范围极大扩展。 新闻远程编辑应用是匹配海量内容进行分布式生产的产品,真正实现基于互联网编辑模式。即使业务部门与素材存储物理位置处于不同楼层、不同楼宇,甚至是不同城区,只要具备带宽足够的互联网环境,就能够实现节目编辑。 新闻远程编辑应用是作为瘦客户端设计,只要轻松安装编辑客户端插件就能执行编辑工作,后台服务器能够支持大量的并发编辑,实现真正的海量节目制作,并大量节约设备成本。 新闻远程编辑应用具有以下一些特点: ? 在线编辑素材库内容,无素材下载,无素材拷贝 与传统制作编辑素材方式不同,本系统在线编辑的素材库内容,实际存在于后台服务端。客户端不需要进行素材下载、素材拷贝等动作,从而减轻对网络带宽的压力,节省时间提高工作效率。 ? 前台编辑,后台处理 客户端所有的编辑操作均被保存并传输到后台,在后台服务端完成实际的特技、字幕、转码、合成等效果的制作,终端用户的硬件配置要求大大降低。 ? 节目完成,提交任务后,无需等待即可进行下一条视频编辑节目的编辑 任务提交后,由后台服务端处理合成工作,客户端无需等待即可继续下一条节目制作任务。客户端与后台协同工作,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 新闻远程编辑系统的业务流程描述如下:
? 用户在新闻远程编辑应用客户端上新建一条节目 ? 用户选择台内素材或者线索汇聚平台上的素材上限进行编辑 ? 编辑完成后向台内提交,提交时编辑时所引用的线索汇聚平台上的图片、字幕文件、素材以及时间线文件等均迁移入库。 ? 新闻编辑应用云的成果以节目形式进入新闻网后,可以直接打开,上线编辑并继续生产网后续流程。 ? 用户向网内提交时间线时可自动在生产网创建一条新的文稿并与这个节目进行绑定。 3.1 远程文稿模块: 远程文稿模块实现了对新闻制播网络系统内文稿应用的外延扩展,用户可以通过办公网访问高清新闻制播网内文稿,可支持对内网文稿和串联单信息的增、删、改、查,并可以将外网文本直接拷入内网文稿系统中使用,从而在统一的文稿界面下实现外网报题、外网写稿的功能,方便记者的工作。 根据文稿系统应用的特点,远程文稿部署方式如下图所示:
在生产网高安全区部署2台GAS堡垒机,办公网的终端用户,首先通过IE登录GAS堡垒机的IP地址,进入认证界面。当用户输入用户名和密码以后,GAS堡垒机会将认证请求自动转发到LDAP服务器,进行认证,认证通过以后,用户才可以登录堡垒机系统,从而使用文稿系统。 远程文稿系统具有以下一些特点: ? 内外网操作一致 在办公网部署基于Citrix[3]技术的堡垒机集群,将现有C/S文稿转换为B/S模式面向互联网进行发布构建新闻文稿互联网应用架构,降低对现有系统的影响,用户在内外网的操作界面完全一致,便于应用推广。有效解决了电视台文稿业务在互联网环境中的多终端应用及安全防护问题, ? 应用集中部署维护 访问文稿系统的客户端程序,全部集中部署在堡垒机系统上,用户访问文稿系统,全部通过调用堡垒机上的客户端程序,实现应用的统一部署。2台GAS堡垒机可以动态的实现负载均衡。 ? 应用安全访问 办公用户可以通过GAS堡垒机方便的使用办公系统,办公数据只会在堡垒机与中间件服务器之间进行传递,在办公终端与GAS堡垒机之间只传送鼠标、键盘的动作及屏幕更新信息,访问数据流均为图形更新数据流,不会造成数据的泄漏。 ? 操作终端的扩展 堡垒机系统不仅允许用户通过PC进行登录,还支持智能手机、iPad等智能终端进行访问。 3.1 新闻3G文件回传[5,7] 新闻节目的突发性不可预料,电视观众对新闻节目及时性和准确性要求越来越高,这对电视台新闻节目的制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外出采访的记者节目编辑完成后,记者可在异地通过3G网络将节目回传台内,台内系统只需通过必要的审核流程后,可直接作为成片播出,进一步提高系统对突发新闻的快速反应能力。3G技术提供了互联网的无线接入方式,让信号采集端真正摆脱了束缚。让现场信号能够真正及时地传回到演播室。虽然3G传输的画面质量、链路的可靠性均无法不能和传统的光纤、微波相比,但其优势就是:方便,及时与互动。
北京台3G文件回传应用具有以下一些特点: ? 单服务器可实现对多个背包的接收。可在控制平台中对多背包信号进行汇聚,并实现信号的统一调度。 ? 可实现实时直播、延时回传两种模式。既支持SDI格式的信号输出,也支持文件的输出。输出文件可按照指定文件格式转码,并通过高安全区实现文件和元数据自动进入新闻制播网络系统。 ? 通过高安全区导入新闻网内,支持自动入库,对应元数据信息可跟随素材一同入网。 ? 基于“FEC”纠错技术,在同样的3G网络传输带宽条件下可以取得更好的信号传递效果。
- 1. 新闻制播网络系统发展外延业务需注意的问题
新闻外延业务在系统建设及应用推广时应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 注意线索汇聚中数据获取来源的多样性 应从尽可能多的信源获取信息,包括:主流搜索引擎、各大主流网站、微博、论坛、国内外重要媒体等。每个信源信息的获取手段和接口方式都不尽相同。随着云计算的普及,主流厂商都在向云平台移植,多家广电厂商已经在提供基于公有云的信息提供服务,传统媒体也将由以前的购买产品向购买服务过渡。 ? 注重发展公民记者[8] 随着自媒体时代的到来,公民记者已经不再是一个陌生的概念。CNN iReport[9,10]的发展已经给出了一个很好的先例。2006年8月,CNN开辟iReport栏目,征集全球民众针对发生在周围的突发事件提供照片或影像。截至2010年5月,CNN iReport刊出18 万件的影像和照片资料,其中一成左右被CNN 新闻采用,放置到CNN网站上。iReport网站浏览率比2009年同期增加176%,点阅率每月230万人次,注册者有85000人。 ? 注重移动报料终端的设计 在报料终端的设计上,需要满足简单易用的要求,利于群众方便快捷的上传相关新闻线索。方便、易用、灵活。可以获得指导。客户端可以自由下载,支持主流厂商、主流操作系统的用户终端。 ? 注重和主流应用软件的集成 电视台自己推出的手机App应用推广起来并不容易,与其自己拓展用户,不如和微博、微信等热门应用合作,利用这些应用已经汇聚的用户资源。目前很多互联网公司都提供了开放的平台产品,允许开发者基于平台开发应用,如果电视台能够开发基于这些应用的插件,将用户报料等功能集成在这些产品中,无疑极大的推动相关功能的推广。 ? 注重对用户报料内容的指导 用户在线索报料是难免具有盲目性,CNN iReport产品在推广时,会有针对性地给公民记者分配选题,使得其不会盲目投稿,这对国内相关产品的推广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有目的的约稿加上一定的奖励机制,无疑对提高用户报料质量,推广相关应用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 注重对远程非编多格式文件的混编 互联网视频文件具有格式多、码率多的特点,实现对多格式文件的混编,支持内外网文件的混编,并支持外部多格式文件的统一入网是一个技术难点。同样,由于不同厂家间技术实现方式不同,技术标准不统一,在不同厂家非编间进行时间线交换存在一定难度,但这也是远程非编发展的一个趋势。 ? 注重构建统一的办公网生产环境支撑平台 目前的新闻制播网络系统仅实现了部分应用的外延尝试,各部分功能相对离散。从规划的角度看,这些应用应该基于统一的业务支撑平台建设,该平台应该具有很高的开放性,既能够支持外部各应用功能的接入,又能够将平台具备的一些基本功能通过服务封装的发布出来,供各应用模块统一调用。其中,相对统一的公共服务应该在核心平台上集中完成。
- 2. 结语
北京电视台基于新闻制播网的外延系统建设,打破了传统电视台封闭的生产网节目制播模式,转变为较为开放的生产模式。将新闻网内部分应用扩大到办公网甚至互联网范围内使用,并支持引入多种互联网应用,依托互联网平台让新闻素材来源更加多样化,大幅改进新闻生产业务流程,使得新闻制作模式更加灵活方便。该项目通过高新科技成果应用与技术成果革新,在有力保证节目安全播出的基础上,将内外网新闻业务管理应用整合贯通,全面提高了北京电视台网络化业务应用水平,在国内制播网络系统建设中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 毕江. 北京电视台标清节目制播网络高清化改造综述[J].广播与电视技术,010,8:56-67. [1] 赖放斌. 浅析深圳报业集团多媒体报料系统[J].中国传媒科技,2010,7:54-56. [1] 范哲;朱庆华;赵宇翔. Web2.0环境下UGC研究述评[J].图书情报工作,2009,22:60-64. [1] 欧阳睿章;余军;吴文杰;王炜. 一种基于网络的节目远程编辑方法[P].中国专利: CN101014118, 2007-08-08 [1] 苗春雨;袁芳;付小龙;刘启新. Citrix技术在信息系统运行中的应用[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2010,36(1):123-128. [1] 苏润华. 3G新闻采集的应用[J].现代电视技术,2011,8:18-19. [1] 郭中华. 从3G无线网络看IP化回传网络需求[J]. 信息通信技术,2009,1:69-74. [1] 《公民新闻——民主化媒体形式》,见http://home.donews.com/donews/article/8/82985.html。 [1] CNN iReport Awards[EB/OL].(2011- 03- 15) [2011- 05 - 28].http:/ / ireport.cnn.com/ blogs/ ireport- blog/ 2011/ 03/ 15 / cnn- ireport- awards- winners- announced- at- 130- pm- et. [1] 张林力. 电视媒体网站用户制作内容模式的特色分析——基于CNN.COM iReport版块的讨论[J].东南传播, 2011,11:21-23.
评论 点击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