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播室一体化联动控制系统的设想和探索
赵云 张齐
(上海东方传媒集团有限公司)
摘要 本文探索设计一套对新闻演播室相关流程、系统进行整合的演播室一体化控制系统。令新闻制播个环节设备能够自动与节目形式形态相匹配,顺利流畅的工作,解决各工位间异步协同工作的问题,实现在播报形态间自然过渡、自然切换、场景互动、灯光控制转换等功能,保证整个系统的统一管理及协同控制。
关键词 演播室 一体化 自动控制
1. 引言 近年来,随着IT技术与传统新闻制播技术的不断整合更新,我国的新闻节目的制播技术及流程均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依赖于网络化文稿系统,已经可以实现主持人念稿、字幕信息、素材播放列表等内容的系统同步获取,极大的提高制播效率并降低工作强度。 但是即便如此,整个制播过程目前仍然采用各个工种(责编、导播、主持人、美编、编务、灯光、摄像、技术等)相互配合、人工操作的模式。随着节目形式不断丰富多样,多工位(功能)协同工作的需求越发普遍,依靠单体经验进行协同操作的局限也越发明显。 本文探索设计一套对新闻演播室相关流程、系统进行整合的演播室一体化控制系统。令新闻制播个环节设备能够自动与节目形式形态相匹配,顺利流畅的工作,解决各工位间异步协同工作的问题,实现在播报形态间自然过渡、自然切换、场景互动、灯光控制转换等功能,保证整个系统的统一管理及协同控制。 2. 业内现状 考察国内各大电视台的新闻制作业务流程,目前大都依靠文稿系统及其串联单作为主线。各工种以责编制作的串联单为作为业务基准,听从现场负责人(根据各台的实际情况,可为导播、责编/主编等)的口令指挥,手动/人工完成各自工作。这种线性的业务流程可以满足简单环境下常规节目的制播要求,但在面对节目形式越来越多样,需求越来越复杂,协同工作配合度越来越高的今天,越来越暴露出其节目表现形式单一、配合度差的不足。 以上海广播电视台电视新闻中心的文稿系统为例。该系统是国内率先采用全流程网络化数据交互的文稿系统。针对每档栏目,该系统已经实现:由统一的播出串联单来编排节目播出顺序及内容;在各工种对应终端自动即时更新显示:主持人念稿信息(导语、现配、编后、口播)信息,标题字幕本文信息,非编素材播放列表信息。相关内容、顺序的修改全部由播出串联单的制作人-责编发起,并最终通过播出串联单体现。 在流程上,各工种参考播出串联单的顺序,听从导播的口令手动执行操作,文稿系统更多的是作为一个为各工种起到提示作用的辅助系统。更多的情况下,还会出现“口令式”的制作提示,即要求某个工种进行的工作完全依靠临时口头传达,这种在节目进行中的随意性提示,极大考验了制作人员的默契度与经验。 当出现特殊情况(插播、版面临时调整等)时,完全依赖指挥者及时口令和执行者的临场响应能力。当出现多工作协同配合工作(如“编后连稍后加现配连主持人过渡转场”,该动作要求导播、编务、音响、主持人、美编、字幕、摄像、灯光按序工作)时,播出呈现效果完全依赖于整个团队的默契程度,其中任一环节配合失调均会令最终效果失色。 同时,在这样的架构下,节目形式大都为传统的主持人念稿加播放成片的模式,环节与环节之间过渡生硬,缺乏令节目“活”起来的表现手段。对于有掌控节目能力的主持人来说,无法通过其个人能力提高节目的表现力和影响力。 通过以上描述可以很清晰地察觉到,现有的新闻节目制播流程及系统已无法满足节目制作的复杂需求,有诸多问题迫切需要得到解决。 3. 演播室一体化联动控制系统的设想 一体化联动控制系统的提出,即是为了解决上述现状中的各种问题。对于该控制系统的设想和探索,主要将围绕主控对象、控制对象、控制手段上展开。 3.1 主控对象 如果将目前演播室制播流程遇到的问题加以概括的话,可以发现,这些问题的根本在于,现有的制播流程中,缺乏独立明确的核心角色。无论是导播、责编或者其他,都无法独立承担起节目制播驱动者的角色,各个岗位职责分散又相互制约。责编制作串联单、发布制作提示,但无法直接参与具体的操作与审核;导播负责具体的操作指挥,但需要依赖于各个执行工种的配合,播出串联单形式上主导着节目的进程,但可以被各种高优先级的“口令”指挥所替代。各个执行工种既要遵循播出串联单手动执行各种操作,又要满足各种复杂情况下的特殊协同操作,主持人完全受制于播出串联单缺少自主发挥的手段和空间。故而,如果要解决这些问题,首先要明确当下节目制播中的核心驱动点! 3.1.1基于串联单对播控设备自动驱动(串联单) 传统文稿系统中的串联单信息仅作为文本提示手段存在,不具备实际控制设备的能力,因而在文稿串联单上做的修改或者提示完全要依靠人工解读含义再进行设备操作。如果可以实现将串联单直接对演播室相关设备进行控制,将大幅简化制播流程。 经过分析研究,在节目制播过程中,存在有大量模块化的预置元素可供串联单直接控制。比如,每档节目背景使用的贴图名称,灯带颜色,不同主持人、不同版块间对应的灯光配比设置,版块与版块间的固定连接模式,机位模式,乃至不同栏目所需的设备系统设置等,这些模块化、高辨识度的内容完全可以由串联单自动控制驱动。 3.1.2 基于集中化控管平台的驱动(导播) 针对节目流程中,工位间协同工作较差的现状,其成因在于人为因素过多,无法精确配合导致。如果能够将各个工位分散执行的各类操作整合到一起,形成集中化的管控平台,由导播等核心岗位进行统一控制操作,并通过开发软件设立一定的策略与规则,控制相关设备,执行协同工作,问题将迎刃而解。 同时为保证播控内容一致性,简化导播操作难度,规范制播职责,该管控平台的控制序列表与文稿系统中的串联单须实现联动。 3.1.3 基于丰富外设自由控制的驱动(主持人) 在某些节目制播流程下,主持人会成为主导节目进程的要素。例如在一些访谈或者专题类节目中,由主持人依据现场情况决定下一环节内容。此时,主持人成为节目的核心驱动者,所有的制播操作均是围绕其展开的,现有的情况大都是采用“声控式”的,后台制播人员需时刻关注主持人情况,根据其语音提示手动执行相关设备操作。 在前述集中化管控平台的进行控制的基础上,通过设计一系列由主持人触发的外设,制定触发规则,即可以实现由主持人自主控制相关设备的目的。 综上,一体化控制系统可由串联单、导播、主持人作为核心进行驱动。 3.2 控制对象 考察现有的制播流程,发现为实现由3个主要驱动核心进行集中控制,需要将如下演播室设备系统纳入到控制体系中去: 视频切换设备(切换台); 音频切换设备(调音台); 文稿系统 图文系统; 录像机/硬盘播放系统; 灯光控制系统; 其他周边辅助系统; 在经过大量实际测试研究后,笔者发现这些设备、系统大都具备通过网络通讯协议、串口控制协议、GPIO简单触发协议等协议、手段进行数据交互,进而实现控制的能力。 整个联动控制系统的技术基础是切实、可行的。 3.3 控制手段 无论是何种控制系统,必须有一个关键轴线连接协调所有子系统的运作。通过之前的表述,笔者认为,可在现有文稿系统串联单上进行编辑创新,形成一套涵盖有播控元素和同步播出功能的播出控制串联单。整套控制系统以时间轴为根本依据,以播控串联单为载体,所有的被控对象的运作状态及对应参数(包含有节目的内容、节目内容的流程、执行操作的设备、相关设备需要执行的动作等信息)均由播控串联单提供。播控串联单中的相关参数由文稿串联单中加入特定的文本标记自动获得,也可根据实际情况,手动编辑获得。 相应的控制手段包括:依据播控串联单流程由控制核心自动执行、由导播操作的复辅助控制软件手动执行、由主持人通过外设手动/自动触发相关机制执行。 通过过播控串联单将被控对象、主控对象、控制手段联系起来,利用播控串联单的执行达到主控对象通过控制手段操作播控对象的效果,从而实现一体化控制。同时,随着播控串联单的建立,各设备系统间的联动将变得非常简单,只许在需协同工作的元素上做简单的标记,即可在操作上实现相同标记的元素按既定规则动作。 综上,笔者认为的演播室一体化控制系统即可定义为:基于文稿系统,通过软件和周边设备辅助,由串联单、导播、主持人驱动,对演播室相关设备集中联动控制,实现各个环节设备自动与节目形式形态匹配、顺畅工作的一体化控制系统。 4. 演播室一体化联动控制系统的探索 在一体化联动控制系统的概念较为明晰的基础上,探索设计了一套包含上述设想的控制系统。该系统由如下部分组成。 串联单读取模块 目前演播室节目的制作流程和操作都是根据事先编辑好的串联单来进行的。编辑串联单的是演播室的文稿系统。串联单读取模块是通过文稿读取接口服务器和文稿系统进行通讯,从而取到取到串联单的内容(包含有节目的内容、节目内容的流程、执行操作的设备、相关设备需要执行的动作等信息),形成播控串联单发给集成控制模块,为系统的设备统一协作功能提供依据。 4.1集成控制模块 集成控制中心和命令中心,该模块相当于系统的大脑。通过播控串联单上的内容来向相关的演播室设备和设备接入服务器发送指令,相关的设备会根据指令做出响应的动作,而设备接入服务器模块接收到指令后根据指令向其它设备发送相关命令,其它设备接收到命令后做出相应的动作,即集成控制模块负责发出要求被控端调用在该设备本地预存的相关指令参数集的指令,而非实际发出相关所有的指令参数集数据,依托此系统架构,本控制系统可实现完全离线独立工作。 集成控制模块有可视界面的控制终端,将系统的主要功能显示在界面上,并且可以操作。这样的界面设计可以宏观的查看设备统一协作的状况。方便工作人员对串联单执行进度的监督和修改,每次修改并执行后集成控制中心会重新发送指令给相关的设备。集成控制中心和演播室的设备之间的通讯是通过设备提供的接口和通讯协议来实现,因此设备的人工操作也会在集成控制中心上显示。 设备接入服务器模块 4.2设备接入服务器模块: 负责接收集成控制中心的指令并根据指令向相关的设备发送命令。接入服务器模块和多个演播室的设备,通过连线和相关的协议来进行通讯,设备根据收到的命令做出相应的动作,设备执行动作后告诉接入服务器,接入服务器再告知集成控制中心,集成控制中心再通过界面显示出来告知工作人员. 除此之外该模块还有具有监听设备动作的功能,当设备人工操作触发动作或者事件时,接入服务器将会接收到设备执行了什么动作的命令,然后再将该动作告诉集成控制中心。 4.3互动控制模块 利用平板电脑、遥控器等设备来达到控制部分设备协同工作的功能。具有和集成控制模块类似的功能。通过如下方式展现: 1) 接入服务器 接入服务器主要负责各类播控设备的接入,如遥控器、红外触发器、动作识别设备、触摸设备等。设备的触发命令经接入服务器转接到控制中心,再由控制中心对各个联动对象发出动作指令。接入服务器的接入设备类型可以扩展。 2) 遥控模块 手持式电磁遥控器,包括发射端和接收端。接收端能识别发射端的设备代码,便于多人控制。发射端采用按键式设备,便于主持人操作。 支持简单的互动功能,如上一个、下一个、播放、停止等。 3) 动作识别模块 动作识别采用非接触式的设备,不要求主持人佩戴任何电子设备就能完成。可以采用深度红外感应设备,支持三度空间坐标位置信息的输出。 4) 图像识别模块 提供将多点触摸屏的操作转化为手势,并驱动相关操作的能力。 目前采用的多点触摸屏支持部分的多点触摸手势,单不支持图形的识别能力。支持的多点触摸手势基本包括“上”、“下”、“左”、“右”滑动手指,多指作旋转动作,多指作缩放动作。 5. 总结 随着大量演播室新技术和拍摄手段的层出不穷,对各个工位之间高度密切配合协作的要求越来越高,对于演播室一体化联动控制系统的研究的出发点正在于此。一个完善的集成播控系统可以很好的解决各工位间异步协同工作的问题,大大减轻了各个工种之间协同工作的压力,同时可以使得演播室节目的制作自动化程度更高,使得节目制作过程更加快捷和简单,又大大减少工作人员的工作量,减轻工作人员的工作负担,减少了工作人员的工作量,节省了人力投入。 本文仅做出了一些浅显的思考和尝试,在实际复杂性应用、可操作性、安全播出等方面仍需要作出进一步的探索与发现。
评论 点击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