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层次化编目和数字版权管理的中央台生产型媒资系统

  • 优秀论文奖
  • 文章作者:中国新闻技术工作者联合会 2021/12/30-04:43 阅读: loading...

    姬海啸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摘要: 中央台媒资系统基于SOA体系的ESB+EMB双总线架构,是面向节目制作、播出和版权保护的生产型媒资系统。本文论述了中央台媒资系统的架构、面向中央台业务的生产型媒资系统和媒资生产的业务流程。媒资系统嵌入到中央台生产业务链之中,设计实现了层次化编目架构、数字版权管理、媒体包管理平台、与制作系统进行无缝交互、任务流程化管理,该生产型媒资系统不仅为中央台节目制作、播出和版权保护提供技术和内容支撑,同时也为中央台数字广播、手机电视、手机广播、网络广播等新媒体业务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多媒体资源的共享平台。 关键词: 三层模型 层次化编目架构 媒体包 数字版权管理 数字水印 生产型媒资系统 白皮书 项目背景 1.引言 中央台70年的风雨历程中录制、购置了大量不同介质的珍贵音频资料,总量在41万盘以上。中央台需要对这些馆藏音频资料的使用价值进行深度挖掘,实现音频资料的全程管理、全面共享和保护,提升内容生产效率,实现多渠道、多形式的内容发布和推广。2010年1月1日起施行的《广播电台电视台播放录音制品支付报酬暂行办法》对广播电台、电视台播放的音像制品版权进行严格的界定,中央台还需要对这些馆藏音频资料进行版权管理的相关确权,避免使用未授权的音频资料所导致地版权纠纷风险。在日新月异的技术进步和媒体发展变革的新形势下,中央台结合广电总局发布的《广播电视安全播出管理规定》(62号令)、《广播电台数字化网络化建设白皮书》,整合自身资源、梳理业务流程,建设中央台面向节目制作、播出和版权保护的生产型媒资系统,同时也为中央台数字广播、手机电视、手机广播、网络广播等新媒体业务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多媒体资源的共享平台。 2中央台媒资系统的架构 2.1《广播电台数字化网络化建设白皮书》——广播台网三层模型 广电总局在《广播电台数字化网络化建设白皮书》中提出了广播台网的三层模型,层次模型主要从网络运行的角度,描述了广播台网的结构、系统、数据和应用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影响。三层模型由一个或多个功能网构成,每个功能网由提供基础支撑的“设施”,提供应用支撑的“数据”和实现各类业务的“应用”构成,如图1所示。各功能网可通过基础层内“设施”间的链接,实现数据和应用的交互。 2.2中央台媒资系统架构 中央台媒资系统采用基于面向服务的体系结构(SOA)的企业服务总线(ESB)+企业媒体总线(EMB)双总线方式实现系统间的松耦合连接,各系统间相互依赖度降低。媒资系统将业务功能模块化,经过组合、优化的功能模块更加灵活地满足中央台的需求;媒资系统采用BS的架构,编目/审核工作站部署快捷,工作站通过浏览器能方便访问媒资系统;媒资系统与制作系统、数字水印系统进行了异构的融合,总线服务平台提供了标准接口,其他应用系统通Webservice调用标准接口服务完成系统间的交互,确保了媒资系统的延展性。 2.2.1 中央台媒资系统分层技术架构 依据《广播电台数字化网络化建设白皮书》推荐的三层模型, 中央台按照自身业务特点,遵循“开放、安全、松耦合”的设计理念,运用J2EE技术开发媒资系统,系统具备高可用性、高可靠性以及可扩展性。媒资系统分层技术架构如图2所示。 2.2.2 中央台媒资系统网络拓扑架构 中央台媒资系统网络采用双核心交换机星型以太网架构,媒资系统主要由媒体包管理平台、媒资业务平台、媒资服务平台、ESB/EMB数据交换平台和数字水印系统五个部分组成,网络拓扑如图3所示: 媒体包管理平台 中央台媒资系统有别于传统音频媒资系统设计,引入媒体包的概念,将媒资的元数据编目与实体文件存储管理进行扁平化分离,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媒体包管理平台,使得音频媒资系统成为建构在媒体包管理平台之上的一个应用型系统,逻辑关系如图4所示。节目生产、应用系统通过ESB/EMB总线与媒体包管理平台进行数据交换。媒体包由元数据、本体数据、索引文件(索引文件结构如图5所示)等要素构成,是一个相对独立主题意义媒体对象的集合,支持视频媒体对象、音频媒体对象、图片媒体对象、文稿媒体对象以及未来系统扩展的现有系统未涵盖的媒体对象。 媒体包结构是开放的、可扩展的,采用结构化的层次架构。媒体包管理平台构建以媒体包为管理对象面向中央台不同应用型媒资系统的存储及资源交换的管理平台,应用型媒资系统在媒体包管理平台注册后即可接受管理和服务。应用型媒资为媒体对象提供编目服务,调用ESB总线上的媒体包信息同步、媒体包导入、媒体包导出服务,通过EMB总线迁移服务实现文件的迁移,完成应用型媒资与媒体包管理平台的交互。其他应用系统通过媒体包管理平台来同步其它应用系统的媒体包信息,实现各应用系统独立的业务流程。媒体包是中央台媒资系统应用系统的底层统一存储结构,定制了标准化的接口规范,实现了各应用系统的注册接入,为适配未来业务发展提供了灵活的接入机制,极大提升系统的扩展能力。 媒资业务平台提供媒资的采、编、管、存等相关功能模块,由音频灌录工作站、音频抓轨工作站、文件导入工作站、任务分发工作站、资料编目工作站、数字内容审核工作站、系统管理工作站、下载工作站、用户管理工作站等组成。 媒资服务平台提供与媒资系统相关的业务服务,由应用服务器、迁移/转码服务器、WEB服务器、流媒体服务器、数据库服务器组成。 ESB/EMB数据交换平台提供媒资系统与相关应用系统的标准接口服务,由ESB管理服务器和EMB迁移转码服务器组成。 数字水印系统作为媒资系统工作流中的一个环节,完成对入/出库音频资料的水印加嵌、播出节目的解嵌任务,系统包括水印解嵌服务器、水印接口和加嵌服务器,完成水印加嵌和解嵌结果交互的功能。 2.3音频资料的层次化编目架构 为了满足中央台音频资料著录、检索、识别、定位、管理音频资料的需求,给音频资料深度编目提供一个统一、规范、可操作的编目规则,向编辑、记者提供良好的检索体验,中央台对音频资料的特点和使用习惯进行了充分的调研,根据调研中遇到的问题,组织国内专家探讨《广播电视音像资料编目规范第2部分:广播部分》,发现该规范在一定程度上未能全貌地揭示音频资料的特点,所以在规范的基础上提出了音频资料的层次化编目架构,对音频资料的编目架构进行了扩展,使音频资料的编目更加科学和适用,符合中央台对音频资料的编目需求。 音频资料的层次化编目架构对音频资料的编目从规范定义的一个层次扩展为三个层次,即集合层、个体层和分析层, 如图6和表1所示。个体层作为元数据描述的基本单元,以音频文件为单位,同时在应用阶段时为了满足检索再利用的需求,允许用户在个体层基础上,标识出入出点间的音频区间作为分析层,并可对切分的分析层进行相应的元数据描述;同时为了更加宏观、完整的展示出多个个体层间的关联和元数据的共享,用户可以有选择地建立集合层。各层之间尽量避免重复信息,尤其是集合层和分析层只著录个体层中无法揭示或涵盖的信息。 集合层:为满足对实体资源或数字化资源特定集合全貌的揭示,有选择地建立集合层记录 个体层:是音频资料编目的基础,一般情况下以音频文件为单位建立 分析层:为满足深度检索和资料再利用的需求,适当建立分析层记录 表1 各编目层次的著录项目及著录单元(14个著录项目部分展现)
    著录项目 著录单元 集合层 个体层 分析层 备 注
    题名 正题名  衔接
    系列题名  
    责任者 个人名称  
    会议名称* 供新闻、专题、素材、文献用
    出版者 出版者   供正式出版的音频资料用
    日期 录制日期    
    首播日期   供播出节目用
    格式 入点    
    时长    
    打点标识   供声乐用
    描述 摘要  
    标识符 国际标准书号*   供正式出版的音频资料用
    语种 语种    
    主题 广电叙词表    
    广电分类法  
    类型 题材    
    风格     供声乐、器乐、配乐用
    情绪     供声乐用
    演奏形式   供器乐、配乐用
    曲种   供曲艺用
    切分类型    
    来源 资料获取方式    
    关联 部分为    
    组成部分    
    版权 版权授权者名称  
    权利类型  
    授权截止日期  
    馆藏信息 索取号  
    面向中央台生产业务的生产型媒资系统 3.1媒资系统嵌入到中央台生产业务链之中 内容资源是广播电台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生产资料,面对广播电台业务的多媒体化,把内容生产和资源管理紧密结合,对内容资源进行充分的挖掘和利用,将资源管理、版权保护始终贯穿在广播电台内容生产的整个流程中,在广播台网中形成一个以内容资源为核心,满足广播电台各类内容发布业务需求的生产型内容资源管理系统。 中央台媒资系统嵌入到全台生产业务链之中,实现与节目制作系统的无缝交互,完成节目生产制作、节目多渠道发布等功能。媒资系统与节目制作系统间存在大量的交互需求,中央台结合自身需求特点在接口、交互流程、数据传输等方面都进行了定制化、标准化的开发,实现了资料的归档入库、检索下载、元数据更新等业务。 融合面向播出节目的数字版权管理 为了加强音频资料版权管理和保护,媒资系统在编目著录环节加入版权基本信息描述,如图7所示,版权基本信息在系统间和系统内部流转,对过期和快到期的音频资料进行使用时的版权提示,做到提前对在节目制作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版权纠纷进行预警,减少了编辑记者在无意识情况下的版权侵权行为;媒资系统创造性地在生产流程中引入数字水印技术,逻辑关系如图8所示,将水印处理节点嵌入到 ①版权基本编目信息: 版权授权者名称、被授权使用者名称、权利类型、授权起止日期、授权使用期限、授权使用地域工作流之中,通过工作流引擎,实现水印处理环节的灵活配置,支持音频资料入库环节对音频资料加嵌水印、出库环节对音频资料加嵌水印等,同时数字水印系统采集已播出节目并对节目进行解嵌,将解嵌结果保存至媒资系统。媒资系统以离线方式将解嵌结果提供给版权系统,版权系统对解嵌结果进行音频资料使用情况的统计。通过数字水印技术的采用,使得音频资料的使用数据统计更加准确、直观,极大的方便了音频资料的版权追踪和版权计费的管理,实现了音频资料的数字版权管理,提升了中央台音频节目版权保护能力。 完善的音频资料技术质量审核 为了保证音频资料的质量,媒资系统使用了音频资料自动化技术质量审核技术。自动技审在后台对爆音、静音、反相、左右声道电平差等技术参数的检测,并将检测结果直接提供给审核人员,供审核人员参考。人工审核可对音频资料的内容进行审核,并通过调节自动技审的判定阈值,使技审结果更加客观、准确。只有自动技审与人工审核相结合、审核环节与工作流程相结合才能保证音频资料技术质量审核效果,由工作流引擎推动审核节点,在文件传输和交换的关键环节设置音频资料质量检测控制点,保证网络传输环境下音频文件质量检测的完整性和有效性。 3.2媒资系统边界 中央台媒资系统为全台的生产业务提供服务,主要是面向制作系统、播出系统和版权管理系统,可以根据实际需求增加新的业务,媒资系统边界如图9所示。 3.3媒资生产的业务流程 中央台媒资系统的工作流基于轻量级工作流引擎设计,工作流可根据实际应用和需求进行灵活配置。媒资系统业务流程如图10所示。 结束语 中央台生产型媒资系统有别于传统的音频媒资系统,提出媒体包概念,将结合数字水印技术的数字版权管理融入到媒资系统中,完善了音频资料编目体系,对任务进行流程化管理,通过数据交换平台与媒体包管理平台、制作系统的无缝交互,满足中央台制作、播出节目的归档、检索和回调,同时支持中央台多媒体业务的需要。我们在生产型媒资系统的使用过程中将进一步验证设计理念,注重用户体验,优化系统设计,不断研究、探索广播电台媒资系统和音频节目版权保护的技术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音频资料元数据方案》 ; 《中央台媒资系统需求报告》 ; 《中央台媒资系统建设方案》 ; 《广播电视音像资料编目规范 第2部分:广播资料》 ,GY/T 202.2-2007 ; 《广播电台数字化网络化建设白皮书》(2006) ; 《广播电台数字化网络化建设白皮书》(2007) ; 《广播电台、电视台数字化网络化建设白皮书——广播电台、电视台网络化制播体系安全技术报告》(2008)。
    编辑:中国新闻技术工作者联合会

    评论 点击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