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特效的纪实属性及其在画面编辑中的应用
胡嘉建
(上海广播电视台)
【内容提要】 视觉特效以假乱真,以表现性为主要特征,这似乎与以真实性为主旨的新闻报道格格不入,但细加分折后就会发现,视觉特效中隐含着纪实属性,存在着客观记录的照相本性,完全可以应用到新闻画面的制作中。即使那些表现性很强的视觉特效,在特定条件下,也能显示出其特有的纪实性,从而解决新闻编辑的常见画面问题,弥补前期拍摄的不足。剪辑师要善于发现这种特性并充分利用,以揭示镜头的内涵和细节,感染和引导受众。
【关键词】 视觉特效;新闻剪辑;纪实属性
1、引言
电视新闻编辑除了文字稿的修改外,还要处理动态的画面语言。从“耳听为虚,眼见为实”的角度讲,电视新闻所呈现的可感影像,比声音解说传达的信息内容更具真实感、说服力和冲击力,它是一种直观性的媒介。因此,如何加强电视新闻中画面形象的塑造和处理,使镜头语言适合受众心理,尽可能地让传播的新闻事件清晰明了、感染观众,在新闻编辑业务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早在线性编辑时期,新闻编辑对记者的报料或其它来源的新闻画面素材,只能做些镜头次序的调整或删减,剪辑手段极为有限。而今到了数字化的非线性编辑时代,画面组接和处理变得更为容易,特别是众多视觉特效的出现,使得画面语言更为丰富,剪辑手段更为灵活。但是,视觉特效是一种通过创造图像或对原有画面的再处理,具有很强的表现性和虚拟性,而新闻报道则需要遵循真实性原则,要求剪辑的画面始终保持客观的纪实性。由于两者这种的相互对立和排斥,使得视觉特效在目前新闻画面剪辑的实践中,仅仅应用于镜头画面间的过渡转换或画面分割等视觉表现层面上。 那么,视觉特效除了基本的表现性功能外,是否还有其它功能?是否具有与新闻真实性相关的属性?若有,如何能更好地应用于新闻画面编辑,为受众提供更多更丰富的新闻信息?本文就此问题进行探讨。 2、视觉特效存在着纪实属性
电视新闻是以现代电子技术为传播手段,以声音、画面为传播符号,对新近发生或正在发生、发现和变动的事实的报道①。与文字的解说需要受众以自己的想象来补充不同,新闻报道的每一个画面镜头都是由摄像机在新闻现场记录下来的,即使拍摄者摄取事件主体时带有鲜明的主观意识,只要没有加以刻意歪曲的组接或旁白解说,其记录下来的单个镜头画面仍是客观存在的事实,是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主体,因此,摄像机具有天生的“复制现实”的纪实属性。 那么,以表现性为主要特征的视觉特效是否也存在着这种“复制现实”的纪实属性呢?经过特效处理后的镜头画面是否仍可能保持原始素材的真实客观性呢?答案是肯定的。因为,虽然目前的视觉特效五花八门,但并不是所有特效都是以用假乱真作为其表现形式的,很多特效在实际应用中,仅仅是一种客观的修饰,其本身仍保留原始素材所具有的写实属性。正如摄影机的纪实作用一样,它只是一种对客观事实的复制,并没有加入任何违背原始素材真实性原则的外在花哨的表现成分。 比较典型的是视觉特效“缩放(Rezise)”。这个特效是一般的非编系统中最基本的配置。为使论述具有通用性和普遍意义,我们以电视台常用的新闻非编系统Avid Newscuter中的“缩放”特效为例进行分析。 图1是Avid Newscuter“缩放”特效预演窗口和特效时间线,图2是相应的设置面板。从该系统的特效设置面板可知,它有宽度、高度和位移几个滑杆可调节,说明它可以对画面的宽度和高度以及画面的位置进行调整。而在预演窗口中,特效时间线上的关键帧显示,每帧画面都可以进行缩放和位置移动。由此可知,非编系统中的“缩放”特效,它不仅可以对画面进行放大或缩小,而且还可以对放大后的画面进行左右或上下移动,也就是说,“缩放”特效具有缩放和位移两个基本功能或要素。 我们知道,摄像机拍摄的镜头画面可分为简单镜头、复合镜头、延伸镜头,其中最具变化的是复合镜 头,其基本要素是推、拉、摇、移。而“缩放”特效的缩放位移也具有“推拉摇移”甚至“甩”的功能。这样,我们若把“缩放”特效的“缩放”看作摄影机的变焦镜头,“缩放”特效的左右上下的位移看作俯仰摇移的云台,那么,“缩放”特效就可以看作是一台能拍摄出复合镜头的“摄像机”。当我们在编辑画面时,用这台“摄像机”对准所要处理的镜头画面,就有可能“拍摄”出许许多多符合我们要求的镜头画面。而这些新的镜头画面,因为只是在原有摄像机拍摄的素材上进行某种位移或放大,可以认为是一种对新闻事件“再拍摄”、再记录,没有改变或歪曲原有素材的内容,仍是一种客观的记录。因此,这种特效处理后的画面,不会违背新闻的真实性原则。 除了“缩放”这类写实性比较鲜明的特效外,那些“反向动作(Reverse motion)”、“变速(Variable Speed)”、“翻转(Flop)”等表现性很强的特效,也蕴涵着一定的纪实属性,在一定的场合下,也能完成对原始素材的“再记录”和形式上的修正,而不会改变镜头画面内容原有的真实性。 以“反向动作”特效为例,当把它添加到一个骑自行车的人的镜头后,正向的骑车就变成了骑倒车,这属于一种杂耍,显示了该特技的表现性属性。但是,当在一个从底楼的一辆被砸碎的挡风玻璃的轿车,摇到18层大楼窗户的镜头中,加入“反向动作”特效后,该镜头就变成从楼上摇到楼下,这时所表现出的内容合乎常理,既没有夸张的杂耍成分,也没有歪曲被摄物的真实性成分,只不过是对原始拍摄的镜头,做了个逆向操作――从上摇变成下摇,起到了摄像机的作用,显示了“复制现实”的本领。由此可见,“反向动作”特效也具有不违背原始真实的纪实属性,或者说也可以当作一部摄像机来使用。 推而广之,其它各类视觉特效,只要存在着纪实属性,都可以应用在新闻画面编辑中。
3、电视新闻中视觉特效纪实性应用技巧 认识一个镜头的内容,知道这个镜头的含义,抓住它的内涵,意味着超越表面②。新闻画面镜头,内涵存在丰富性,剪辑画面时就应努力挖掘它的内涵,特别是它的细部,再次进行纪实性的报道。视觉特效的纪实属性使得镜头中的这种内涵的呈现成为可能,新闻编辑可以运用特效,对原始镜头素材“再拍摄”、再“复制”,从而把这些细部表现出来,下面结合具体实例做进一步阐述。
3.1、化表现为纪实 丰富画面语言 在新闻画面编辑时,遇到最多的恐怕就是上下镜头景别相同问题,对于这种不规范的组接,剪辑师一般是重新调整镜头前后次序,如果画面内容也相同,又没有其它景别镜头替代,就会用一个“叠化”或“白闪”特效过渡一下。由于这些特效是虚拟的(比如“白闪”模拟闪光灯效果),属于表现性的,所以会干扰原始信息内容的传达,分散受众注意力。而用纪实性的“缩放”特效的“变焦”功能,在两个同景别镜头中的一个加上“缩放”特效,调整一下设置面板里面的宽高比,对画面做一下放大,这个镜头的景别就会发生变化,然后再与原来那个镜头组接在一起,同景别问题就不复存在了。另外,若只对镜头的起始帧进行放大,结束帧不进行缩放,镜头就会有一种“近拉全”效果,按照“静实动虚”原理,这种特效处理过的画面质量在视觉上与原始镜头画面质量是相同的,组接后的视觉效果会更好。比如新闻“汶川大地震伤痛犹在”中航拍地震后形成的堰塞湖山体滑坡的镜头,因为空中拍摄的条件限制,实际拍摄的镜头画面的角度、景别雷同,难以区别各个山体的不同地点,把它们组接在一起很易造成“跳接”。但用纪实性的特效做一下“近拉全”的缩放,既可解决景别雷同的问题,镜头间的衔接也会变得流畅,还可以避免一般放大图像后的“模糊”感。 当然,诸如“动接动”、“静接静”等许多镜头语法的规范问题都可以借助特效纪实属性来解决,比如在一个静态镜头中加入“缩放”特效后,这个镜头就变成“动”的了,把它与另一个动态镜头组接在一起,就变为“动接动”了。 “变速(Variable Speed)”和静帧(Freeze Frame)这些表现性强的视觉特效,在叙述事件过程时也能显现它们的纪实性。比如在自行车与卡车相撞的镜头中加入“变速”特效,可以让观众看清楚整个事故过程,而“静帧”特效则可以定格两车相撞的瞬间,强化相撞的细节。这些特效的添加,并没有改变原始画面的内容,只是在原有画面素材上突出了细部,让观众更清楚地了解了事件,这比没看清楚画面内容更为确切地反映了事件的真相。因为没看清楚内容等于没有反映真相,即记录的形式模糊了内容,而特效的纪实性则还原了客观的内容,这与所谓“情景再现”不可等同,需要区别对待。
3.2、变少为多 使镜头画面活起来 文稿长、镜头少,这类问题在新闻播报中经常碰到。用“变速”(Variable Speed)特效可以拉长画面素材,补足缺少部分。用“缩放”特效对原始镜头做一下放大,这个放大了的镜头就成了一个新镜头,用在新闻片中,总体长度就增加了。理论上每个镜头放大一次,原片的长度可翻一倍。当然,实际应用时不会都去“缩放”,而是选择那些有意义、需要观众注意的主体进行放大,也不会对整个镜头进行“缩放”,多数是对某段进行处理。对于一个内容比较单一的镜头,做一下“缩放”处理,更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闵行一民宅起火,幸无人员伤亡”新闻,记者提供的火场画面只有一个八层楼窗口冒出火焰的中全景(手机拍摄),其它特写、近景都没有。用这么一个镜头来配合文稿说明起火过程,从长度和氛围上来说都很欠缺。而若用“缩放”特效来进行处理,先做两次不同比例的放大,再做一次“近拉全”的缩放,这样,加上原先的镜头,就能产生四个不同景别的火灾现场镜头,其中放大后的火场近景,略显模糊的画面,更符合高温炽热的视觉效果。这样,长度问题解决了,画面内容也丰富了,而镜头的不断切换,又加强了火灾现场的紧张气氛,节奏感也体现出来了。 新闻讲究实时快捷,特别是一些突发事件,需要尽快获取画面,及时报道。但事件发生地点往往远离电视台,新闻现场的动态图像占用空间大,不利于快速传递,而静态的图片数据量小,可以通过手机或网络快速传递。所以,现在记者在采访突发新闻来不及回电视台时,首选的方式就是通过微博发送一组新闻现场照片。但是,电视画面是活动的,静态图片在屏幕上停留时间过长,易给人呆板感觉。所以,在编辑这类图片组成的新闻时,往往用快速切换的手法或在图片之间加入各种划变特效过渡,以加强节奏和观看效果。当文稿长、图片少时就重复几次。用视觉特效的纪实属性则能更有效地弥补静态图片不活的缺憾。比如:可以用“缩放”特效对图片进行放大或分镜头处理,即对图片中各个主体进行局部放大,使一张变多张,这种方法对那些一个内容只有一两张图片的新闻特别有用。此外,也可以在放大的同时进行位移、推拉,使静止的画面动起来,这样即延长了时间,又配合了文字稿,还可产生某种艺术效果。这可以从抗震救灾的新闻宣传片中得到印证,那些无语凝固的照片,正是通过推拉摇移(即“缩放”的同时进行上下左右位移)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力,感动震撼了亿万观众!
3.3、 去除“膏药” 突出主题看清画面 电视新闻素材来源相当广泛,经常会选用兄弟台或其它媒体的内容。但是,这些外来素材中的画面往往会很“不干净”,会有许多与内容不相干或过时的信息。比如:新闻直播节目右上角的“直播”字样和下方的新闻滚屏字幕、大型演出节目右下角的赞助商广告标识和题花等等。为了去掉这些与新闻主题无关、又容易引起误解的东西,现在通行的做法就是用“模糊(Blur)”特效遮盖掉这些干扰主题的东西。这种方法虽然省事方便,却在画面上造出了许多块状物,好似贴着的“膏药”,相当难看。尤其在一条新闻中插入几个这样的镜头,更会给人一种不统一不权威的感觉。而我们用“缩放”特效来处理这些素材,通过对所需画面的局部放大,把那些“膏药”放到可视屏幕之外,就能使观众只看到清爽的画面。由于素材的画面放大了,留出了做位移的空间,当在“膏药”间隙的清爽画面中增加一些位移时,视觉效果会更生动,内容阐述会更明晰。另一方面,这种去掉“膏药”的处理方法,因为只要做一次“缩放”特效就可以得到干净的画面,所以相比原来需要多处“模糊”才能遮盖掉所有无关内容的“模糊”特效来说,效率也大大提高了。
4、结语 事物都有其两面性,在一定条件下又可以互相转换,以表现性为特征的视觉特效内涵丰富的纪实性,以及在电视新闻剪辑中实际的灵活应用就说明了这个道理。随着计算机数字技术的不断发展,非编技术中的视觉特效种类必将越来越多,功能也会越来越强,但无论怎么变化,特效的表现特征和纪实属性始终不会改变。无论是传统的还是新型的特效,我们都要善于找出其内在的纪实属性,以便解决新闻画面编辑中遇到的问题。即使那些复杂的特效,只要灵活运用,也能产生不一般的效果。比如“画中画(Picture-in-Picture)”特效,常规用法是表现新旧对比、多人访谈、分散场景等多画面内容,但剪辑师若能发挥一些想象,别出心裁,利用它的纪实属性和完整复制功能,就可以用来修补镜头画面的不足,就如同平面图像处理PHOTOSHOP的涂抹工具一样,抹去画面中的暇疵,使镜头的画面完整、清晰、明确。总之,电视剪辑要根据自身工作特点,多开动脑筋,多发挥想象,充分利用好手中的非编特效,挖掘其最大潜能,把获取的新闻准确、鲜明、生动地传达给受众。
注释: ①刘雪梅:《广播新闻与电视新闻》,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6年版 ②迈克尔·拉毕格《纪录片创作完全手册》,中国传媒大学2005年版
评论 点击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