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板电脑数字内容的开发与多元发布平台
续子恺
(解放日报报业集团)
[摘 要] 随着移动互联网应用的爆炸式增长,以iPad为代表的平板电脑类移动终端已成为传统媒体最重要的传播平台之一。为适应平板电脑数字内容与阅读方式的新特点,亟需同步建设一个全新的快速高效的编辑与发布平台。本文介绍了解放日报报业集团数字内容开发与多元发布平台的构想,描述了平台的功能模块,分析了平台的技术特点,展望了平台将带来的社会效益。[关键词] 移动互联网 新媒体 数字内容开发 多终端适配 1 项目背景伴随着移动网民群体的快速壮大,移动互联网行业已经成为竞争激烈的新领域。早在2010年,中国移动互联网用户总数就已达3.5亿,预计2012年中国移动互联网的用户数有望超过传统互联网的用户数。随着移动终端设备成本的不断降低、移动通讯流量开销的逐步下降、移动互联网应用范围的日益扩大,移动互联网进入了一个快速增长期。当前,在苹果iPad产品的带动下,平板电脑(Tablets)急速抢占着全球移动终端市场。2012年将成为平板电脑普及化的一年。市场上的平板电脑通常配置7至10寸的屏幕,因而它与智能手机相比,既保持了较好的便携性,同时更具有良好的用户体验。因此,人们在拥有智能手机的同时,也愿意同时拥有一台平板电脑,以享受更加便捷、更加优质的网络、影音、游戏、阅读等娱乐与资讯服务。以iPad为代表的平板电脑的市场保有量的持续增长,直接催生了新的媒体形态,也给传统报业也带来了新的挑战。如何结合报业集团主营业务,快速打造适应当前平板电脑阅读环境的数字内容开发与多元发布平台,则是报业新闻技术工作者面临的新课题,也是报业集团在未来移动互联网多元化市场竞争中赢得主动权的关键所在。在此背景下,解放日报报业集团抽调信息技术中心资深工程师和新媒体部一线采编及运营人员一起,共同组成了项目组,研发了以iPad“新闻魔方”应用程序为代表产品、适配目前主流平板电脑数字内容开发与多元发布的新型全媒体平台。 2 项目建设内容目前,我们已经针对苹果iPad平板电脑完成了平台的初步搭建工作。iPad上的客户端程序产品被命名为“新闻魔方”,力求为iPad终端用户奉上内含一定新闻深度且具有趣味化多媒体交互功能的电子杂志类专题内容。以此产品为案例,对整个移动阅读内容生产发布平台进行了运营论证。根据设计方案,平台应可满足多种应用并行出版的要求;进而在运营需求的驱动下,经项目组对平台的功能化模块加以修改和优化后,有可能使其突破专业性编辑出版平台的界限,成为面向普通大众的开放平台,最终达到“编读角色互换”的要求,以实现“读者即编辑”的目标。整个平台包括五大功能模块,如图所示。平台框架图
2.1 智能编辑和排版模块该模块具有“所见即所得”的编排能力。我们在设计开发时参考了MS Word等常用软件的操作方式,最大程度地降低了编辑人员上手门槛。在该模块内,编辑可以直接在编辑页面上定位编辑元素(如文本框、图片框、视频框及音频播放器等),还可以在页面中快速添加弹出、全屏、调查问卷、打分等互动性的编辑效果。2.2 多元发布模块平台最终的内容展示产品,主要发布于目前市场上主流的平板电脑和大屏幕智能手机。由于不同的移动终端在系统平台、屏幕尺寸、内容元素展示形式等方面均有较大差异,这就要求平台需具有强大的内容筛选和格式转换功能,以适应不同的移动终端发布形式。多元发布模块采用了“相对尺寸计算”的算法。同样的内容元素需在不同尺寸的屏幕上显示时,可以由系统计算出最合适的尺寸与比例,自动进行缩放和分页,并将计算结果内嵌入对应的发布包,供移动终端下载。由此,我们实现了统一内容对多种终端的一次性发布功能。2.3 用户管理及行为分析模块用户管理及行为分析模块中包括了用户属性记录(性别、年龄、终端型号……)、用户行为分析(上线时间、次数、详细浏览情况……)、用户权限设定、用户积分规则四部分的功能。我们将这四部分功能有效关联,并根据不同算法将用户分为不同群集。在项目运营时,我们可针对不同特征的用户群集进行有效的内容投放,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2.4 跨平台广告管理模块跨平台的广告管理模块,提供在线平台供客户与广告运营人员直接进行项目交流。商业广告投放的意向、制作、审核、定稿、上架、下架和结算等过程,均可被查询到实时执行状态。这些设计可方便运营人员对广告产品进行跟踪管理,从而降低了时间和管理成本。通过登录在线平台,客户能够随时查看当前空缺的广告位置、滚动时段以及价格等投放信息,并可在线制作或直接上传所要投放的广告内容。广告运营人员在收到投放需求后,可通过平台交互接口直接联系客户,给予信息反馈或提出意见建议,以进一步修订完善广告内容。最终双方对平台预览的广告内容和发布时间、滚动周期等投放信息确定后,商业广告就可在预定的时间和周期自动发布,并在截止期自动下架。同时,系统还可形成报告,将该则广告信息及投放情况制成表单,作为该广告投放过程的记录和总结。2.5 主流移动终端的客户端软件目前,平台选择面向三类终端操作系统(iOS/Android/WP)、以及3.5寸屏幕以上的智能手机和主流尺寸的平板电脑进行开发,适配终端型号预计将不少于200种。客户端的首页界面,已经实现了可以两种不同的特效方式将新闻专题生动展现:一是以三维魔方(6面共54块)形式展示专题封面,供用户通过趣味化的操作来了解并选择内容,而后点击下载阅读;二是折页式分类展示专题封面,供用户在下载前直接了解专题的更多内容信息。两种特效方式均可使用户获得更加生动直观的操作体验。客户端内还集成有专题阅读及评论;用户个人信息和积分查询;新浪微博、开心网等第三方应用接入和分享等功能。以上五大模块,构成了“新闻魔方”技术支撑平台。除了多样化的客户端软件这一模块项目组还在不断针对新机型进行适配开发之外,其他模块均已实现了项目开发计划所确立的全部功能。 3 项目技术特点3.1 HTML5技术本项目开发中广泛采用HTML5技术体系。HTML5是一种面向用户的Web应用程序开发技术,其诞生具有革命性意义。HTML5技术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API接口,具有实时二维绘图、定时媒体播放、离线数据库存储(离线网络应用程序)、跨文档通信和全面网络通信支持等功能。目前,HTML5技术已经被Apple、Mozilla、Opera和 Microsoft等各大浏览器厂商所支持,这些浏览器厂商目前占据着移动互联网终端浏览器80%以上的份额。在本项目的开发过程中,我们充分发挥了HTML5技术的多种特性:一是在客户端内容专题展示中运用了HTML5、CSS3、JAVASCRIPT等多种语言并结合二维绘图技术,为用户展现不同形式但各具特色的版面;二是当终端用户下载专题时,我们采用HTML5的离线存储数据库进行数据存储,方便用户脱机使用;三是我们利用了HTML5最为重要的跨平台特性,这为我们的平台能够面向多种终端实现快速适配打下了基础。3.2 视频智能转换、压缩及播放技术当前,移动终端上的视频文件格式种类纷杂,缺乏一个统一的标准。各种终端产品对不同格式视频文件的支持程度也不尽相同。因此,在内容制作时需要对视频文件进行格式转换处理,以满足不同种类终端的需求。另外,未经处理的原始视频文件通常码率较高。高码率视频直接用于在线点播时,如遇到网络带宽不足或终端处理性能较差等情况会发生卡壳或掉帧等现象,导致较差的用户体验。针对上述问题,在本项目中应用了视频格式转换和压缩适配引擎。该引擎采用了FFmpeg和Mencoder视频压缩格式转换技术,以及基于迭代函数系统(Iterated Function System,IFS)理论的图片无损压缩技术,并结合本项目的特点进行了有效整合及智能化处理,从而实现对视频文件格式的转换和压缩。平台的实际使用过程中,编辑人员上传视频时,视频文件信息会通过Web Service接口激活视频格式转换和压缩适配引擎。该引擎会根据编辑指定的视频区域调整视频尺寸和码率,并自动压缩视频。针对不同终端的不同特性,引擎还会自动调用预置的转换压缩策略,将源视频文件转换成多种不同格式。例如,针对IOS平台终端,视频转换为mp4格式;针对Android平台终端,视频则转换为flv格式。平台在自动完成对视频文件的压缩和转换格式后,还能根据用户终端的特性自动选择合适的视频文件进行流媒体传输。本项目中,针对不同操作系统的平板电脑和智能手机等终端,开发了专用播放器并内嵌入客户端软件。专用播放器可对在线视频的文件流传输模式及码率等参数进一步优化,使视频播放更为清晰和流畅,切实提升用户体验。3.3 平面转三维全景的图片编辑技术该技术是将多张平面图片,采用一定的算法叠加在一个场景中,同时利用图形变换和阴影光照等技术,实现仿3D的全景效果。支持图像360度旋转,加上手势触发事件,可实现图像的模拟动作。在移动终端上,使用3D效果可以更加生动地展示事物,以吸引用户阅读。同时,运用三维全景图更能将静态文字和图像无法表达的内容传递给用户。特别是第一人称视角的三维全景效果,可以实现对事物的多角度描述。采用平面图片转三维全景的图片编辑技术,能够免去纯3D图像渲染所需要的海量运算时间,同时降低对移动终端计算能力的要求。最为重要的是,平面图片转三维全景的图片编辑功能,可以使编辑工作实现流程化和简易化,从而使编辑人员不需经过专业培训就可制作出高质量的三维全景特效。还可利用主流移动终端对HTML5语言解析的硬件加速功能,对三维全景展现效果进行优化和提升。3.4 所见即所得的快速互动编排技术由于多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和网络应用环境的普及,受众对新闻信息时效性的要求越来越高。如何大幅提升新闻内容编排的效率,成为发展新媒体产业时要面对的十分重要的问题。快速互动编排技术,使得编辑可以自由地使用多种类型的素材,对版面进行任意编排;编辑还可以借助推荐模板,快速创建并编排出与模板布局一致但内容风格各异的版面。在平台的智能编辑排版模块开发时,针对文字、图片、音频、视频和三维全景等各种类型内容的编辑操作都预置了丰富的设计元素,并且为每种元素建立了大量的可选属性。编辑可以利用这些元素和属性设计发布丰富多彩的数字内容阅读产品。平台将排版后的内容序列化成XML格式,并采用Xslt(可扩展样式表转换语言)技术和Sencha touch技术(专门为移动客户端开发的JavaScript框架),将XML同时转换为适用于现阶段主流移动终端的HTML5语言代码。借助HTML5所具有的通用性和兼容性特点,我们可以在Safari和Chrome等浏览器中进行即时预览排版结果,并使发布的内容适配于主流的移动终端。3.5 智能图像编辑和渲染技术作为一个面对多种移动终端的发布平台,数字内容在面向不同规格(大小、分辨率和比例)的终端屏幕发布时,图片显示的版面位置也会不同,原始图片的处理也应相应地有所不同。因此,如何将数据量较大的原始图片,依照排版格局和对应终端屏幕规格,将图片自动转换成各种终端适应的大小,成为多终端发布时需要解决的重要技术课题之一。智能图片编辑技术可实现以下功能:无需高强度裁剪与润饰工作,一步到位制作出完美图像;通过添加、调整图像中的滤镜,在保证图片质量的同时实现多种图片特效;使用智能对象,对光栅化图形和矢量图形进行非破损缩放、旋转及变形;通过预览克隆图章和修复刷光标中的源像素,轻松、精确地润饰图像;在克隆源调色板中设置多个源点;缩放和旋转图片;支持个性化图片集批量编辑;组图的自定义区域,自动变型适配和快速呈现。平台将上传的原始图片通过一定的压缩算法,自动转换为适合于各种主流移动终端屏幕显示的图片格式,并采用解码算法将图片统一转换为Base64编码,然后将图片编码通过Xslt直接嵌入到HTML5中。当用户在阅读内容的时候,只需要读取数据一次,整个页面将会优先加载。所有图片的呈现将会按照点阵的方式由模糊逐渐变得清晰。由于主流的移动终端对Base64编码方式的图片都具备了硬件加速能力,用户在阅读数字内容时不会出现延时,使得阅读过程更为流畅。 4 项目实施效果分析4.1 引领行业转型,塑造全媒体生态我国在电子出版领域的创新和外延功能拓展,一直落后于国外同类行业,互联网应用的创新能力也相对不足。在传统互联网上,由于传统媒体起步较晚、机制不活,目前只在新闻内容的权威性上占据一定优势,但无法形成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产业。近期,移动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和移动终端新产品的不断推出,为传统媒体行业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追赶契机。建设并运营好这个项目,以帮助传统媒体在新媒体产业上立足并占有一席之地,成为抢占移动互联网新高地的重要任务。平台将传统平面媒体与新媒体之间进行了有效对接,打破了两者之间的已有壁垒。4.2 培养新型人才,打造全媒体队伍从传统出版到数字出版、再到更为丰富多彩的多元数字出版,各类信息载体的界限逐渐变得模糊,这对传统平面媒体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如何适应新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媒体生存环境的不断变化,培养和造就新时期全能型传媒人才,是传统媒体单位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平台所涉及的数字内容开发流程与传统媒体的内容制作过程完全不同,通过项目的研发与运营推广,可以为传统媒体培养一批全媒体人才,从而为传统媒体的创新驱动和转型发展造就一支适应新载体的全新人才队伍。
编辑:中国新闻技术工作者联合会
评论 点击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