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广电行业内容资源应用于新媒体的改造方案

  • 优秀论文奖
  • 文章作者:中国新闻技术工作者联合会 2021/12/30-04:43 阅读: loading...

    郭小丹 朱爱华 范金慧

    (上海广播电视台)

    [摘 要] 新媒体的节目制作及播出具有快速、灵活等特点,目前的传统广电行业内容资源尚未能提供便捷的支撑。本论文讨论了如何改造传统广电行业内容资源以供新媒体业务使用。本论文描述了新媒体内容资源管理与传统内容资源管理的差异性,并站在行业角度首次专题讨论并系统地提出了如何对传统广电行业内容资源进行改造的三种方案,分别从功能、系统架构、以及数据流程等方面对改造方案进行了说明,最后对比了三种改造方案的优劣,给出了推荐的改造方案。[关键词] 新媒体 传统媒体 内容资源管理平台 改造方案 1 引言新媒体是基于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数字广播等技术、通过互联网、无线通信网、数字广播电视网和卫星等渠道,以电脑、电视、手机、PDA、MP4 等设备为终端的媒体[1]。其节目制作及播出具有快速、短小等特点,在内容采编播存管等方面与传统媒体存在较大差异。而传统内容资源管理主要是针对传统媒体制作及播出设计,无法对新媒体的节目制播提供便捷的支撑,因此需要针对传统内容资源进行适当改造。 2 新媒体内容资源管理与传统内容资源管理的差异性电视台的网络化系统主要可以分为内容采集、新闻制播、综合制作、播出分发、数字内容管理等板块[2]。其中数字内容管理板块可认为是电视台主要的内容资源平台,该平台为其它几个板块提供内容资源服务,为整个电视台的节目生产播出提供内容支撑。根据新媒体的媒体数据及其应用要求发生的变化,现有内容资源平台要适应新媒体生产发布的需要,在如下几个方面具有差异性:1)新媒体的编码格式、码率和封装格式、分辨率与传统媒体具有较大差别;2)编目及其管理存在差别,包括:节目描述信息、管理信息、保存信息和技术信息等;3)节目多版本管理。传统媒体视音频相对新媒体的格式而言,相对单一,对于一个节目或素材而言,基本上只有一种实体格式;而对于新媒体而言,由于发布的渠道和接收终端多种多样,另一方面也是为适应网络带宽等的变化,同一个节目或素材可能会有多种格式、码率;4)根据新媒体查询、调用的服务质量要求,需要在现有内容资源平台上适当增加查询的并发量和调用的带宽。 3 现有内容资源平台改造方案分析现有内容资源平台需改造的方面(1)转码将原有内容资源平台中的内容资源转码成新媒体平台需要的格式。根据业务的需要,可转成新媒体平台制作系统所支持的格式、码率。(2)新媒体的编目管理针对新媒体的编目管理,包括编目流程、编目结构等都需作相应的调整。从原有内容资源平台调用内容资源时,应能继承原有的编目信息。并可对继承的信息进行调整,以适应新媒体生产和发布的需要。(3)节目多版本管理由于新媒体发布的多渠道、以及适应多带宽的需求,针对同一个节目往往有多个不同格式、码率、分辨率的版本。因此,内容资源平台应能适应这种需求。(4)增加查询并发量和调用的带宽新媒体的业务应用现有内容资源平台的服务响应要求均有提高,因此在衡量新媒体业务具体需求的情况下,现有内容资源平台需要适当增加响应带宽以及响应速度。改造方案分析针对传统广电内容资源的节目内容,其改造的方式归纳来讲可分为三种:第一种是现有内容资源平台作全面改造,以适应新媒体内容资源服务的要求;第二种是在现有内容资源平台上增加针对新媒体的接口,利用该接口将内容输出后,在新媒体系统内作转换;第三种是现有内容资源平台不作改动。1)现有内容资源平台全面改造在现有内容资源平台中,新增广电内容资源平台统一出口,如图1所示。

    根据现有媒资系统的类型,改造的方案也有所不同。对于分布式系统,建议的做法是在原有内容资源平台上增加为新媒体服务的“新媒体生产子媒资”,该生产型子媒资为新媒体业务提供贴近的、专业的、个性的内容资源服务。该新媒体生产子媒资包括:新媒体内容资源的转码、存储、管理功能。其构建主要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如何与现有内容资源平台进行互联互通,实现媒体数据的提取与信息数据的交换;二是需保证构建的系统架构具有低耦合性与松散性,供后期功能扩展方便;三是需保证与新媒体业务平台对平台对接方便,打破现有内容资源局部封闭的局限。(1)系统架构根据以上思路,整个改造方案技术架构宜采用分层次架构,各层级功能相对独立,底层模块为上层模块提供服务及数据支撑。系统架构图从逻辑层面可划分为接口层、服务资源层、数据层,各层级功能介绍如下:

    接口层:提供与新媒体业务平台的接口模块与管理功能,提供与新媒体业务平台互联互通的接口规范,新媒体业务平台节目内容呈现方式与内容检索调用方式等。服务资源层:为系统架构的核心业务模块,提供视音频转码,视音频编码,版权保护,编目功能等功能,同时包括内容审核,元数据审核等审核功能。数据层:指内容资源平台的媒体资源及元数据信息等数据资源及其管理。数据流程图从广电现有内容资源平台获取节目内容,供新媒体业务平台开展业务应用,其处理流程可参考图3中所示。

    广电现有内容资源平台的改造方案流程主要分为四步骤,分别为内容汇聚、编辑、审核、发送,介绍如下:步骤一:内容汇聚广电现有内容资源平台的数据来源主要有两种:信号流、视音频文件。对于信号流,可先经过收录,转换为标准的视音频信号后,供后期编辑利用;对于视音频文件源,可通过互联互通接口进行数据的输出。节目汇聚主要有以下几个功能模块,分别为收录/编码模块,互联互通接口模块,一次编目模块,内容上载模块。步骤二:节目编辑采集汇聚的节目素材进入节目编辑环节,此环节主要有简单制作、二次编目等功能,针对不同形态的媒体数据,进行差异化处理。二次编目即在节目一次编目的基础上,进行适合新媒体业务应用的元数据信息补充。需补充的元数据信息类型主要可分为三个类型:描述型、管理型、技术型。步骤三:节目审核节目审核包括视频内容审核和元数据信息审核。视频内容审核采用人工与系统自动辨别相结合,自动辨别可对视频黑场、彩条、静帧、静音等视频瑕疵进行检测与审核,人工审核包含核对节目拆条时间点、视频替换等视频内容的审核;元数据信息审核确保节目编目信息的正确性。审核通过后的节目进入转码环节,转码主要有三种方案,分别为多份拷贝、可扩展编码、视频转码。多份拷贝指将源视频编码为多种压缩码流保存,针对不同的应用环境,提供独立的码流文件;可扩展编码指将视频编码为一个基本层,若干个扩展层,用户在接收到基本层后,按照其带宽情况增加扩展层,提高视频质量;第三种是视频转码技术,指服务器存放一份高质量的视频码流,用户访问媒体数据时,服务器根据网络状况和客户端信息,实时处理压缩码流,为用户提供最合适的视频码流。推荐用第三种转码方案,这种方案能减少服务器存储冗余,保证视频质量,能较好的适应视频实时传输的场合。步骤四:发送发送可分为两种模式:主动推送与检索调用。主动推送指按照一定的分发策略,将内容发送至新媒体业务平台。分发策略主要包括节目和各业务系统的时间、发布到各业务系统的视频文件格式和码率、数据传输的方式等。检索调用指新媒体业务平台提供检索界面,供新媒体平台用户实时检索下载节目内容。针对新媒体不同的业务需求,可结合使用检索调用和主动推送方式。与新媒体发布运营平台的元数据交换,涉及到元数据格式定义,元数据规范制定等方面,可在发送部分进行元数据标准格式的转换。对于集中式系统的全面改造,一是要增加新媒体集群转码的模块;二要对编目软件进行调整,增加新媒体编目的流程以及新媒体编目的信息结构;三是调整媒体数据的结构,适应节目多版本管理的需要。其中涉及到原系统流程、数据库结构等等核心功能的改造,对原系统的影响很大,不推荐使用。2)现有内容资源平台新增转换接口该方案在现有内容资源平台上增加新媒体服务的接口,该接口完成为新媒体提供内容服务时媒体数据的各种转换,内容资源的存储、管理等功能在新媒体平台实现。也就是说:现有系统仍主要为传统媒体服务,新媒体内容资源由新媒体平台来存储管理。基于广电内容资源平台的数据资源,可通过互联互通接口汇聚后,经过转码环节,转换为新媒体所需要的格式,发送至各新媒体运营发布平台。其他诸如内容管理、编目等工作,可在新媒体运营发布平台内部完成。如图4所示,转码集群模块与台内各业务板块的互联互通,实现媒体数据的获取与控制信息的交互。新增的转码集群模块具备的核心功能为转码,转码模块具备数据接口,存储管理,数据处理,控制管理等处理功能。3)内容资源在新媒体平台上作转换利用现有内容资源平台为传统媒体提供内容资源服务的功能,输出内容后到新媒体平台作转码(或编码),以及编目、内容管理等。这种方案对现有内容资源平台的改动和影响最小,只需要增加相应的调用带宽即可。4 小结综合以上的描述,对广电现有内容资源的改造方案,总结出以下内容:表1 改造方案对比

    方案

    描述

    对现有

    系统影响

    对新媒体的服务

    质量

    成本(针对传统媒体运营方)

    备 注

    现有系统全面改造

    分布式

    效率较高

    现有系统可服务于全媒体

    集中式

    很大

    不推荐

    在现有系统上新增接口

    较好

    效率一般

    现有内容资源平台主要服务于传统媒体,新媒体自带内容管理平台

    在新媒体平台上作转换

    较差

    效率低

    现有内容资源平台主要服务于传统媒体,新媒体自带内容管理平台
    在实际改造中,可根据广电行业内容资源平台的规模以及对传统内容资源的利用方式,采用合理的改造方案。随着全媒体时代的来临,各种业务形式涌现,势必会大范围地使用广电传统内容资源,因此对传统内容资源平台的全面改造必不可少。参考文献:1.中国新媒体发展研究报告(2006-2007)2.国家广电总局. 电视台数字化网络化建设白皮书. 2007 编辑:中国新闻技术工作者联合会

    评论 点击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