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电视台基于云架构的全媒体节目生产平台

  • 优秀论文奖
  • 文章作者:中国新闻技术工作者联合会 2021/12/30-04:43 阅读: loading...

    柴焱 李玥

    (北京电视台 北京人民广播台)

    【摘要】 本文介绍了北京电视台发展制播网络系统外延应用的建设原则和发展外延应用的重要意义,提出了一种全新的基于“私有云平台”+“多应用”+“多终端生产”的全新节目业务生产模式。作者有针对性的选择了平台上的五个核心应用进行了介绍:线索汇聚、统一检索、内容分发、远程编辑、集成框架,重点阐述了每个应用的设计思路及技术亮点。该项目的建设打破了传统制播网络体系相对封闭的限制,创新了节目生产的模式,扩展了业务覆盖的范围,提高了节目生产的效率,是对制播网络系统外延生产能力的全面拓展。该项目的成功实施为制播网络系统的发展方向做了有益探索,在国内其它制播网络系统建设中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关键词】 全媒体节目生产 制播网外延 私有云平台1. 绪论北京电视台基于云架构的全媒体节目生产平台是一个基于云架构技术开发的面向互联网/办公网的全媒体业务生产平台,该平台是北京电视台制播网络系统[1]的外延平台[2] 。该项目首次提出了新一代“私有云平台”+“多应用”+“多终端生产”的全新节目业务生产模式。“平台”的搭建定位于支撑各种外延应用的需要,通过抽象全媒体节目生产所需的各类业务应用交互方式和数据类型,我们制定了应用注册与发布的统一标准,提供了各类基础业务的支撑能力,致力于满足各类应用的接入需要。“多应用”指各类挂接在云平台上的业务支撑服务及相关工具,用以实现诸如互联网信息获取、信息统一检索、远程编辑、移动写稿、移动审片、手持终端抢拍回传等业务。“多终端”则指通过PC、手机、XPad等多种方式对应用进行访问,不再仅仅局限于PC端的访问方式。本项目通过构建“私有云”平台,提供了在办公网环境下面向全媒体的基本支撑服务,并有针对性的选择了“线索汇聚”、“统一检索”、“内容分发”、“远程编辑”、“集成框架”等应用,可支持多种终端的访问,平滑实现制播体系与办公体系的融合发展。该项目的成功实施在国内没有成功建设经验,为制播网络系统的发展方向做了有益探索,在国内其它台制播网络系统建设中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2.传统制播网络系统发展外延应用的重要意义随着在节目生产中不断引入新媒体技术,全媒体的节目生产模式已经成为一种趋势。发展传统制播网络外延系统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2.1实现新技术应用,满足新型互联网媒资的需要随着新技术的发展,新应用层出不穷,制播网络发展外延系统可以将功能向互联网一侧延伸,有利于新技术的采纳。以媒资系统为例,互联网媒资强调的是“巧、快、灵”。“巧”指可利用语音识别技术,关键帧提取技术,实现基于内容的语音识别和视频内容、文字、关键帧图片的任意检索;“快”指节目播出后即可通过PC端或手机端进行访问,可以做到随播随查;“灵”指媒资内容可以任意打散,任意组合。这种新型的互联网云媒资技术,是传统的基于编目的媒资系统所不具备的。为顺应新技术的发展趋势,整合传统媒资和互联网媒资将会成为一种趋势,私有云平台就是这之间的桥梁。2.2打破封闭的制播网络体系,实现内外网系统的互联互通传统制播网络系统过分强调安全性,忽略了系统的灵活性和可扩展性,人为切断了业务流程的连续性,阻碍了信息的内化和外化,严重影响了节目制作的效率。但安全本就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没有绝对的安全,也没有不计成本的投入。因此在尽量保证安全的情况下,实现内外部系统的互联互通就显得十分重要,它是外部应用内化,内部业务外延的基础。2.3 构建完整的业务流程,实现内外网业务功能的紧耦合节目生产是个汇集了线索获取、内容采集、素材传输、视频编辑、内容播出的完整而紧密的业务链。在这个链条中,后两个环节在制播网络系统内完成。随着新技术的发展,“线索获取”的主要来源已经变成了互联网,用户既可以通过爬虫软件在各大门户网站定时获取信息,也可通过接入第三方平台的方式获得新闻素材。外部线索不但可以触发网内新建文稿,还可以支持节目制作。“素材传输”则主要是通过公共互联网实现内容的加速回传,素材可以直达制作网非编系统,直接用于节目编辑。事实上,节目生产的环节本没有内外之分,外延系统的建立使得整个节目生产流程得以全线贯通。 3. 基于云架构的全媒体节目生产平台的建设原则外延系统是原有生产系统的延伸和扩展,其系统建设要遵循如下几个原则:1) 重视核心云平台的开放性。整个项目采用“平台+应用”的模式进行建设,“平台”建设是本项目的重点,除具备基本的业务支撑能力外,还需要保证充分的开放性,为应用的接入留足空间。2) 选择性发展面向办公桌面、智能终端的各种与生产相关的应用,提供与生产密切相关的、符合办公网环境特性的各种终端应用,逐步融合办公与生产的界线。3) 私有云平台随具有一定的内容管理能力,可整合汇聚各类台外台内资源,但其定位绝不是再建一个媒资系统,而应起到内外部系统打通的桥梁作用。4) 系统建设可依托当前制播网络体系,弥补现有制播体系在面向全媒体发展方面的不足,平滑实现目前制播体系与办公网体系的融合发展。 4. 全媒体平台的架构规划
    作为本项目建设的重点,全媒体平台遵从私有云体系的建设标准,具有结构化和非结构化数据的存储能力,支持对大数据索引能力;具有开放的平台接口层;支持完善的权限控制和流程控制。其整体架构如下:

    图 1 云平台架构图

    如上图,项目以平台化的形式建设。底层资源通过虚拟化技术进行池化,上层则构建了“私有云平台”+“多应用”+“多终端”的全新新闻业务生产模式。平台每部分内容介绍如下:1) 基于硬件虚拟化技术,底层基础IT平台进行了资源池化,可以灵活进行资源配置。2) 全媒体节目生产平台则由业务支撑模块、内容管理模块、内容处理模块、应用管理模块、业务管理模块五部分构成,对应于图中的平台服务池3) 再往上一层是应用池,集成了满足全媒体业务生产需要的各类应用,具体包括线索汇聚应用、统一检索应用、内容分发应用、移动编辑应用、集成管理框架等。4) 最上层则提供了多终端的访问方式支持,包括智能终端、B/S界面及传统PC客户端等多种方式进行访问和管理。 5. 核心应用介绍5.1线索汇聚应用北京电视台构建的统一线索汇聚平台汇总了互联网爬取信息、台外记者站回传信息、用户报料信息、3G回传文件及国际台收录的素材。其中互联网爬取信息包括从各大门户网站、论坛、报纸、微博等获取的信息,系统可以根据内容进行自动分类,通过门户进行统一展现、集中审查,并通过与台内制播网络系统的打通,实现外部线索的网内灵活使用。其业务流程如图 2所示:

    图 2新闻线索汇聚平台业务流程图

    北京电视台线索汇聚应用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自定义关键词及信息来源列表。系统会根据用户定制向用户推送新闻。2)支持信息来源的多样化。可以从各大门户网站、论坛、电子报纸、微博、搜索引擎、各大部委信息发布等获取信息。3)支持对已挑选线索的集中审核和派工,满足节目中心召开选题会的需求。4)支持与制播网内文稿系统的打通,可将新闻线索作为选题报送到内网文稿系统中,相关文字信息可以直接在内网使用。5.2 统一检索应用随着节目生产信息的来源越来越多样化,查询各个系统中的信息就要在不同的子系统内完成。为方便记者的工作,我们将检索功能进行了整合,以期在一个地方可以完成各系统内容的统一查询。北京电视台的统一检索服务具有以下特点:1) 支持按照瀑布流、时间轴、地理位置等方式对信息进行展现。

    A.按照瀑布流对检索结果进行呈现 B.按照时间顺序对检索结果进行呈现

    C.按照地理位置对检索结果进行呈现

    图 3 三种检索结果的呈现方式

    2) 支持通过过滤筛选功能可以快速把全媒体综合数据内容分类挑选,可以精确到频道、栏目、媒体等:

    图 4 筛选的四级目录

    3) 支持素材的自动分发入网。所有选中的素材可自动下载到本地,并可基于内容分发网络分发到各子系统中去。4) 可通过移动终端对网内素材进行访问和内容分发。5.3 内容分发应用全媒体云平台中汇聚了庞大的、多元化的异构全媒体数据,使用者可以通过“线索汇聚”和“统一检索”应用快速的检索、筛选、整理、编辑、发布和呈现私有云的素材内容用于演播室播报和节目生产,完成从内容获取到发布呈现的一整套业务流程。内容分发指的是将这些已获取的信息根据需求任意打包并发布到不同的业务系统,本项目中共实现了“本地数据云”、“生产系统”、“演播互动”、“网台”四种分发模式,如图 5所示:

    图 5 四种不同的分发模式

    6. 远程编辑应用不同于传统移动非编的概念,北京电视台建设的新闻远程编辑系统可以支持用户在异地对台内制播网络系统中的素材进行编辑,也可对全媒体节目生产平台中的素材进行编辑,即通过公共互联网参与非编制作和节目生产。远程编辑系统是为用户提供快速简编的应用工具,如图 6所示,支持对全媒体节目生产平台的素材管理。支持外来多格式素材的混合编辑,可将编辑结果分发到多系统进行后续应用。支持在制播网中对编辑结果进行后续编辑和审查。可支持在网络带宽允许的条件下,实现台内节目的互联网编辑,满足编辑、记者的台外节目制作需求。

    图 6 远程编辑系统界面图

    北京电视台远程编辑应用具有以下一些特点:1) 在线编辑素材库内容,无需素材下载和素材拷贝2) 节目完成,提交任务后,无需等待即可进行下一条视频编辑节目的编辑3) 支持对多种互联网视频格式的混合编辑,素材可自动进入生产网7. 集成管理框架全媒体时代用户进行业务访问通常有三个入口:企业门户、办公桌面、手机桌面。1)企业门户:为企业提供一个单一的访问企业各种信息资源的入口,用户可以通过这个门户获得个性化的信息和服务。2) 办公桌面:由于每个用户实际在生产中可能会用到多个不同的软件工具。办公桌面指的是在PC上整合用户所需的各个生产工具(可能来自不同厂商),可随登录用户的不同组合不同的工具,为用户提供个性化的、面向生产任务的集成工作环境。3) 手机桌面:对用户通过手机访问的各种应用的集中管理,应用管理遵循统一的手机框架,可根据用户需要进行应用下载。虽然这三个入口的展示内容和访问方式不尽相同,但其也有共通之处:1)都是台内用户访问生产业务相关应用的统一入口,承担了不同应用或工具汇聚和展现的功能。2) 需要一定的权限控制,只有具有相应权限的用户才可看到对应的应用3)三种方式都要实现与外网门户类似的统一认证、统一登陆和权限管理等功能。用户单次登录即可访问所有应用。4)需要对用户行为进行收集,以备后续分析。将三个入口的共性进行抽象,我们提出了统一应用管理框架的概念,“企业门户、办公桌面、手机桌面” 实际上是一个问题的三个方面,可以由统一的集成框架进行管理,只是每一面呈现的内容不同而已。应用管理框架具有如下的功能:1) 提供了对所有应用的统一认证、统一登陆和权限管理。2)提供了类似与苹果应用商店的BTV应用软件市场,BTV用户可以在该市场下载手机和PC上使用的BTV各类软件,但进入BTV App Store的应用必须符合统一的应用开发规范。3)提供了用户行为数据收集的接口和服务,可以收集下载BTV AppStore软件的用户其行为数据,供后续进行业务分析和业务决策使用。各应用子系统报错后可自动上报故障,便于主动发现问题。4) 具有公共的消息中心,可向用户推送即时消息和通知内容,用户在三个入口都可收到相关消息。8. 结论北京电视台基于云架构的全媒体节目生产平台,通过对业务延续性、技术成熟度与实施可操作性等多方面的综合论证,开创了一条全新的基于“私有云平台”+“多应用”+“多终端生产”的全新节目业务生产模式。基于对制播网络系统外延需求的统一规划,我们有针对性的选择了“线索汇聚”、“统一检索”、“内容分发”、“远程编辑”、“集成框架”等应用进行功能实现。该项目的实施在保证节目安全生产的基础上,将内外网的业务管理应用整合贯通,全面扩展了传统制播网络的外延生产能力,为制播网络系统的发展方向做了有益探索,在国内其它制播网络系统建设中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1] 毕江, 陈广鑫, 柴焱. 电视台制播网络系统的高可靠性和智能化深入应用[J]. 广播与电视技术, 2013,7:56-57.[2] 柴焱,李玥. 新媒体技术在新闻制播业务中的深度应用[J]. 广播与电视技术, 2014,2: 40-45. 编辑:中国新闻技术工作者联合会

    评论 点击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