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非线性思维在非编特技应用中的作用和意义

  • 优秀论文奖
  • 文章作者:中国新闻技术工作者联合会 2021/12/30-04:43 阅读: loading...

    黄海 胡嘉建 陈瑜

    (上海广播电视台 上海文化广播影视集团有限公司)

    为了充分发挥非编特效的功能,作者研究探讨了非编特技的构成特点。通过三个非编特技的剖析,证明常用特技隐含着与其名称大相径庭的效用,有着独特的非常规用法。电视新闻制作要改变陈旧观念,从传统线性编辑的单一、固定的思维模式中解脱出来,用多元化、发散性的创新思维方法,才能灵活应用好非编特技这个新工具,把新闻准确、清晰、高效地传递给受众。 关键词 非线性编辑 非线性思维 特效 转场 画中画 调整大小非线性编辑作为一种新型设备应用已久,已深入到电视、电影制作等各个方面,全面替代了传统电影剪接和电视线性编辑,给影视剪辑工艺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变革。然而,剪辑师们在应用这项新技术的过程中,仍停留在非线性的顺片、镜头随机查找的方便和组接上,对非线性编辑的特技使用重视不够,往往仍习惯于从原始设定的表层意义上去理解运用,缺少深度挖掘其丰富内涵的欲望,使得现代非编所独有的特技,没能发挥出其应有的功能。为此,有必要深入研究非编特技的构成特点,运用与传统特技使用中不同的思维方法,以使那些基本特技的潜能,在新技术的条件下能充分表现出来,实实在在地提高新闻制作的水准。本文就现代非编特效与传统技巧的不同点,常规特技如何达到快捷实用的功效,以及非线性思维方法在非编特技使用中的意义和作用作一探讨。1 非编特技与传统技巧不同点——参数设置从单一到多元新闻片制作主要经历电影胶片剪辑、录像带线性编辑和电脑非线性编辑三个阶段或三种形式。在早期新闻电影胶片工艺中,正片剪接要在镜头间做特技,只能在工作样片上划上记号(图1),在整部新闻片剪接完成后,送到洗印车间,由底片剪接在套底洗印后完成。除了一些通过透镜合成制作的特技可以在正片剪辑阶段看到实际效果外,常用特技在完成片之前是观看不到实际效果的,只能通过工作样片上划出的记号线条,模拟想象以后洗印出来的实际效果。另外,受洗印设备限制,常用特技的种类不仅少,变化上也相当单一,多半只能从时间长度上做些变化,并且只有16格、24格、32格、48格、96格五种固定的规格,没有更多的选择。因此,在传统胶片剪接工艺中,剪辑特技应用相当简单,不用费什么精力,是一种被动、单一、固定性的操作。剪辑中遇到镜头问题或要表现某种创作构思时,首先想到的是如何通过手中的现有素材,变化组接方式或调动镜头位置来解决,不会去考虑用特技的方法。

    图1 电影正片剪辑三种基本转场技巧处理方式

    而在录像带线性编辑时期,特技的种类虽然增加了不少,但特技机通常都由专人操控,编辑人员不会操作特技设备。加之制作特技必须“翻版”,图像损失严重,以及新闻时效和成本等原因,电视新闻编辑更不会用到带特技的对编设备,因此,对特技制作的认识很有限。到了现代非线性编辑时代,简单影像记录逐渐由数字存储介质取代电影胶片和录像带,前期拍摄好的影像素材可以直接导入电脑进行剪辑、调色、特技、配音等后期处理。用来剪辑的非线性编辑集编辑机、特技机、字幕机、调音台等功能于一身,成为一种复杂的系统设备。剪辑师在编辑新闻片的同时,不仅可以即时使用大量丰富的转场技巧和片段特效,而且还可以实时看到应用后的实际效果,这在传统胶片时代是无法想象的。尤为重要的是,非编中的这些技巧和特效都有了多项参数,它们可以任意调整变化(见图2)。因此,现代非线性编辑的特技,已从传统技巧的单一性(技巧长度)发展为多元化(色彩、位置、尺寸等)。

    “画中画”设置面板  “从右到左”设置面板     “缩放”设置面板

    另外,在现代非线性编辑特技中,还有一个重要的变化是关键帧技术的引入。所谓关键帧,是指特技中可以设置参数的时间点,修改不同点处的特技参数,镜头画面的外观或运动形式在播放时会随着所设置的参数发生改变。它可以使画面中的物体在上下左右,甚至是前后位置的发生变化(见图3)。

    图3 特技视窗时间线上可以添加关键帧

    现代非编特技的这些变化,使得一个特技的形成往往会由多种因素造成,如果仍用传统线性思维方式,以一对一的因果关系来认识使用这些非编特技,其实际功能会大打折扣。因此,有必要运用一种更先进的思维方法来适应这种新的变化,而非线性思维方法正可以担当这份重任。2 多元化的参数设置带来思维方式的变化——非线性思维方法所谓非线性思维,是指跳跃的、发散的、超常规的思维方法,它很可能不按逻辑思维、线性思维的方式走,有某种直觉的含义,特别适合处理复杂、分叉、多元、离散性的系统。以计算机为基础的现代非线性系统比以往任何剪辑设备更复杂、更多元,非线性思维很适合这种新的变化、新的技术。因此,采用非线性思维方法来思考对待非编中的特技,就会在传统意义和作用上产生不同效果,比如,它已不再局限于特技名称本身给定的意义上,而会有更多的内容。特别是关键帧技术,使得非编特技与传统概念上的特技在用法上有了质的改变,超越了传统特技运用的线性思维模式。为了方便说明问题,下面以AVID非编特技为例,具体分析非线性思维方法在特技使用中所产生的意义和作用。2.1. 转场技巧可以做出片段特效的多画面效果 在影视制作中,转场是指一个镜头过渡到另一个镜头时,两个镜头之间产生平滑的过渡,让两个不同镜头的切换更加顺畅,不会有生硬的感觉。它一般分为切、化、淡、划四大类,后三类为技巧转场。其中,“划”是一种形式变化最多的转场技巧,它指以各种形状或形式,从画面中心、上下、左右、四角快速转换两个不同画面的镜头,在非编系统配置中,其表现形式已发展到几十甚至上百种。一般固定的线性思维方式是直接按照系统设计的规定用法来表现,这种技巧只是用来表现时空转移或加强某种视觉效果、情绪或节奏。在当今非编制作中,一般都是按着这种思路来使用这种技巧,对转场过程中两个镜头前后交替瞬间出现的花样繁多的画面,一般都想不到还会有其它的用法。孰不知,在非编系统中,利用每个特技众多可变的参数,特别是关健帧技术,可以使转场技巧中那些绚丽目眩的画面长久地保持下来,达到片段特效才能制作出效果。

    图4 “划”转场播放到中间时,屏幕上会出现两个画面,但显示时间很短,一闪就过。

    以“从右到左”的转场技巧来说,它是一个画面从屏幕右边进入,逐渐替代当前画面的过程。在镜头转换中间阶段,屏幕中会同时出现两个不同画面(见图4)。按照常规线性思维,就不会对此作出处理,很快过渡到下一个镜头,仅起到两个场景的自然交替转换。然而,以非线思维方式来考虑,反其道而行之地变动为停,即利用非编系统的关键帧内的参数设置,冻结住这一中间状态,则可以使这两个场景不是一闪而过,而是长时间的停留在同一画面中,在屏幕上同时出现多个画面的分割效果。比如,在两个场景同时出现的时间点上添加一个关键帧,使得该点内设的前景滑块移到50%位置,形成两个场景画面在屏幕上各占50%面积,然后把这个关键帧连同内置参数一起复制粘贴到结束关键帧上,或直接把结束关键帧内设的前景位置也调到50%,使得两个场景在两个关键帧之间的片段始终定位在双画面位置,当播放这个片段时,就是双画面效果,不再是一闪而过的划像效果(见图5)。

    图5 两个关键帧的前景参数设为50%,屏幕上就可以长时间显示两个画面了。

    利用转场技巧制做分割画面的最大好处是高效率和高画质。因为,像这种分割银幕的多画面效果通常都是用“画中画”特效来制作,由于“画中画”特技属于片段特效,制作时必须为每个场景单独设置视频轨道,每个视频轨上的镜头还要分别进行同步缩放、位移、对齐等操作,制作起来很是麻烦。而用转场技巧来制作,则只需要设置一条视频轨道,避免了多层轨道渲染的时间和数字化打包可能带来的画质影响,更不用分别对每个画面做缩放、位移等多参数变动,制作时间大大缩短。此外,在AVID非编系统中,很多转场技巧的添加不仅可放置在镜头之间,而且还可以直接添加到每段素材每个镜头中间,当作片段特效来使用,这点与传统特技制作概念很不相同。利用这一特性来制作分割画面的效果,其高效率的特性将更为显著。比如要表现同一画面中出现四个不同场景。采用“画中画”技巧制作就需要为四个场景建立四条视频轨道,并分别对每层轨道上的场景画面做缩放、移动、对位等参数变化,操作步骤相当繁琐。但用转场技巧制作起来就很简单,只要在四条轨道的场景素材上,分别添加左上、左下、右上、右下四个横向压缩(Squeeze)转场技巧,不用进行任何参数设置调整,就可以即刻完成四画面的分割效果(见图6)。

    图6 “横向压缩”转场技巧制作四分画面简单快捷

    由上几例分析可知,一种很普通、一闪而过的转场技巧,在非线性编辑系统中有了新的解读,运用非线性创新思维,借助可变参数和关键帧技术,它可以超越常规做法,升级为以往需要片段特效才能达到的效果,用途变得更多更强悍,在某些方面更胜于一些操作复杂难做的片段特效,制作效率和质量都得到了提高,显示其独特的作用和意义。

    2.2. “调整大小”特效当作摄像机来用在非编系统中,“调整大小”特效是一个很基本的配置。从其名称的定义上来说,它就是起到可以对画面图像进行放大或缩小,没有其它更多的意义,历来人们对它的理解仅此而已,所以一般剪辑师对它的作用都会不屑一顾。但在现代非编特技中,多元化的参数设置和关键帧技术,却使得这个普通不起眼特效有了与传统概念上不同意义和效用。这里仍以AVID非编系统为例,对它进行剖析。从图1的“调整大小”特效设置面板中可知,这种特效在画面的宽度、高度、水平、垂直等参数可以调节,说明这种特效不仅可以使画面的宽度和高度发生变化,也可以使镜头的位置在水平和垂直发生移动。因此,当把它添加到某个镜头片段上时,利用非线性编辑系统特有的关键帧技术,不仅可以对这个镜头画面进行放大或缩小,还可以对放大后的画面进行左右或上下移动,从非线性思维角度来看,这一缩放移动变化,将会使得这个特效的功效发生与传统意义上“调整大小”概念的突变。我们知道,摄像机在拍摄运动镜头时,是通过推、拉、摇、移来实现的。对比非编的“调整大小”特效可以发现,当我们把这种特效的调整画面大小看作是摄像机的变焦镜头,左右上下的位移看作是俯仰摇移的云台时,“调整大小”特效就等同于一台能拍摄多向运动镜头的摄像机。当我们把这台“摄像机”对着所要处理的画面素材(即把“调整大小”特效添加到片段素材上,通过宽高度和位移调整),就有可能“拍摄”出许许多多符合我们要求的新的镜头。比如,一个固定镜头中加入“调整大小”特效,头或尾做一下缩放变化,就可以产生一个推近或拉远的变焦镜头;一个定焦镜头中加入“调整大小”特效,在进行放大后做一下水平或垂直的位置变动,就可以产生一个俯仰或左右摇移的运动镜头;一个两人相遇握手寒嘘的中景中加入“调整大小”特效,通过画面的不同放大,就可以产生双方的单人近景、握手的特写等不同景别的镜头。“调整大小”特效这种非常规思维的用法对于新闻制作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它使得制作者手中有了一个强有力再纪录的工具。试想,以往影片拍摄都是由前期摄像师来完成,在后期编辑室里,是不可能产生新的镜头画面的,当在剪辑中遇到镜头不接、节奏不顺、长度不够等问题时,只能通过改变镜头组接方式、调换镜头前后顺序或从原有素材中寻找其它镜头的方法来弥补。如今,新闻编辑时手中有了“调整大小”特效这台“摄像机”,就可以在编辑室里对着原始素材进行“再拍摄”、“再分镜”,用“新的镜头”直接来解决所遇到的这些实际问题。因此,从这个角度上说,应用非线性编辑设备的制作者已成为一名现场记者和摄像师,即使是前期停机后的后期阶段,仍可以用手中这台“摄像机”进行分镜拍摄!在新闻节目剪辑中有违反剪辑原则的镜头或缺少景别镜头时,不用急着从多余素材或场景中寻找相关镜头,而是可以直接用这台“摄像机”来弥补处理。这里需要说明的是:(1)“调整大小”特效的位移变化是建立在画面放大基础上的,只有放大的画面留出了可移动空间,它的摄像机“俯仰摇移”功能才能得以充分发挥,所以它的运用是有条件的。(2)常期以来,人们对“调整大小”特效不够重视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认为图像经过放大后质量肯定不好。其实,每种特技都有各自特点,就看你用何种思维方式来对待和使用。比如,按动虚静实原理来说,运动中的画面总是略显模糊,不会像静态画面那样清晰,当此,在固定镜头中运用“调整大小”特效制作出来的动态镜头,特别是从近拉全的缩放镜头,播放的视觉效果不会比前期拍摄出来的镜头图像质量差的。另外,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无损放大技术的成熟,经过“调整大小”后的画面质量损失在视感上已可忽略不计,这在新一代的AVDI高清非编系统中尤为突出。有些非线性编辑在升级过程中还增设了“摇摄和调整”(Pan and Zoom) 特效,允许直接导入高分辨率静止图像,通过在特效时间线上添加关键帧,摇摄和调整图像,使静止图像产生出动感十足的高画质运动效果。2.3.“画中画”特效的画面修补用法非线性编辑系统下的特技的非线性思维,不仅需要有多元化的思维方式来完成,还可以通过发散性的非线性思维方法来实现。发散思维是以思维的多维化为特征的,即从一点出发获得一个或多个创意的思维模式。发散思维要求新闻制作者具有更为灵话多样的思维方式,以新颖独特的见解突破旧的观念、用法,通过多维观察和多向比较对对象进行解构。

    比如,在电视新闻片中常会用到一些资料或实况节目的镜头,在这类非自拍的镜头中,常会夹杂一些字幕、标识等与主题内容不相干的额外信息。为了消除这些瑕疵,有时可以通过复制画面中相似的部分来填补这些瑕疵。通常较好的方法是利用具有复制功能的“克隆”(Clone)特效或“划道消除” (Scratch Removal)的特效,通过复制和粘贴,来去掉这些额外信息,使画面恢复原貌。但在一些非线性编辑系统中(比如AVID系统),这两种特效的复制填补只能利用同一帧画面中的素材,即使功能较强的“划道消除”特效,可以在其它画格中复制无瑕疵的部分,但它的相对位移只有正负5帧的余地,首尾帧取样也只能用于静止画面,不能随着动态的影像变化像素,很容易看出修补画面后像素定格的破绽。因此,在处理超过正负5帧取样的修补画面时,这两种特效都无能为力了。

    然而,我们若用发散性的思维方法,创造性地运用现有特技,就有可能解决这个问题。以“画中画”特效为例,按常规的单一的思维方法,它是一种在大画面上套小画的特效,只能用来制作多画面的静态或动态效果,没有复制和粘贴画面的功能。但我们注意到,非线性编辑的时间线上的视频轨道是以层与层的形式出现的,“画中画”特效本身虽然没有复制功能,但可以利用视频轨道这种层层叠加,变相起到复制效果。依据这种层与层等同复制的思路,并利用非编特效内设的移动参数和裁剪功能,就可以用“画中画”来错位修补画面中的瑕疵,解决前两种特效难以解决的问题了。

    具体做法是,在有瑕疵的那层视频轨上建立一层视频轨,把有瑕疵的那层视频复制到这条新视频轨中,并在这层复制来的视轨上添加“画中画”特效。然后,向前或向后移动这层新轨上的画面,使其定位在画面中无瑕疵的起始帧,接着,在“画中画”特效面板中,调整修剪参数,把新轨层中干净的部分裁剪出来,把它移动到由下层显现的瑕疵上,遮盖住下层画面中有问题的部分。这样,由于覆盖层与问题层是两条不同的视频轨道,相对位置可以任意调整,所以就不受正负5帧的限制了(见图7)。

    图7 双层视轨的相对位置可以任意位移

    这种用“画中画”特效来修补画面中的瑕疵的方法,虽然有些大材小用,操作起来也不是特别方便,但在没有新的专门特技来解决超5帧错位修补瑕疵画面的特定情况下,它仍不失为一个可行的替代方法。当然,这里只是提供一种思路、一种启示,即在非线性编辑系统中,只要你能多发挥一些想象和非常规的思维方法,每个特技都有可能做出独特的效果,甚至正在使用的非编系统中没有的功能。这也就是非线性思维的魅力所在。3 结束语从以上这些常用特技的非常规用法案例分析可知,非线性编辑系统的特技并非像它们原始定义那么简单,其丰富的内设参数和关键帧技术,使得它们的用法变得更为多样高效——转场技巧可以做出片段特效的效果,片段特效可以派生出新的镜头,甚至可以做出非线性编辑中没有配置的特技效果。因此,新闻制作中不能再以传统线性编辑时代的单一、固定的思维方式来理解运用非线性编辑中的特技,而是要用多元化、发散性的非线性思维方法,深度挖掘它们的内涵,使它们成为最简单却是最有用的特效。当然,要充分发挥特技的作用,还需新闻后期编辑对特技制作的态度发生转变,不能因为特技制作是特技部门的工作,而放弃对非线性编辑系统配置特技的研究和使用。在新闻剪辑的过程中,能在非线性编辑中做的特技,就不应让其它部门去完成。因为,在特技部门做一是成本高,二是在剪辑阶段看不到实际效果,只能靠想象来把握内容的节奏,这就与传统胶片时代技巧运用情形一样,是一种倒退。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新闻制作的编辑观念也要随着新技术的应用发生改变。遇到镜头组接问题时,不要先从镜头调换和寻找素材的传统剪接模式上思考,而是要首先想到是否可以用特技这个工具帮助解决出现的问题。比如做一下“调整大小”特效是否可以解决同景别的跳接?用一个反向特效是否可以使运动方向匹配?等等。这种直接用特技解决的方法,会使工作效率大幅提高,非线性编辑的优势也得以全面体现。总之,新兴复杂的非线性编辑系统需要非线性的思维方法,正如迈因策尔在《复杂性中的思维》所昭示的,线性思维是传统科学的思维方式,非线性思维是新兴复杂性科学的思维方式,历史的发展要求实行从线性思维到非线性思维的转变[1]。新闻制作要牢记影视的发明来自技术的进步,只有跟上技术的发展,运用先进的创新思维方法,才能制作出与新技术相适应的有特色的新闻片。珍惜手中非线性编辑特技这个工具,好好研究它,充分利用它,好的创意、扎实的新闻作品,可能就靠此新技术及相应的思维方式来实现。参考文献:[1] 孙振涛“非线性思维初探”[B].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03,(5):94.联系地址:上海威海路298号 上海广播电视台邮编:200041电话:8621 62565899*8439手机:13501602559E-mail:friend-hi@163.com 编辑:中国新闻技术工作者联合会

    评论 点击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