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3G新闻传输系统看未来新闻采集
范永红 姚瑶
(江西广播电视台)
摘要:本文以新闻从业者的视角,通过实际的使用和测试,对3G新闻传输系统进行了多方位的论证和解析,阐述了在不同条件和使用情况下,3G传输系统的灵活运用,并对4G网络时代的新闻传输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3G传输、直播、新闻采集一、3G新闻传输系统3G(即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的代表特征是能提供相对稳定的高速数据业务,其在给民用通信带来巨大变革的同时,利用3G手段进行新闻采集及直播也被越来越多的新闻媒体机构采用了。从2011年起,我们就开始对3G新闻传输系统进行考察和评估。图1 3G新闻传输系统的主要构架
期间,我们了解到3G新闻采集系统的优势主要集中于:(1)灵活性、机动性强。较小的体积便于记者携带,可以到达各种恶劣的直播环境。(2)反应速度快。一旦有突发新闻事件,可以立即响应,无需前期技术准备及调试。(3)操作简便,无需特殊技术支持。不同于卫星/微波新闻传输系统,3G新闻传输系统无需经过前期复杂的安装调试和设置。(4)系统建设费用、日常使用维护费用低廉。同时,3G新闻传输系统的缺陷也是很明显的:3G网络作为电信运营商提供的民用网络,并不针对广电新闻采集系统专用, 3G信号覆盖和带宽情况一直是一个变量,并且3G信号会受到建筑等一些不可预知遮挡物的影响而衰减甚至屏蔽。在这种情况下,3G系统接收的信号存在大范围波动,造成回传的图像质量会出现明显的劣化和卡顿、延时增大,甚至出现声画不同步、静帧黑场等。二、我频道3G新闻传输系统的选型和规划目前,3G新闻传输系统国内外厂家众多,设计理念和产品定位不尽相同。我们如何根据现有3G技术和应用,设计出一套安全先进并且适合自己的方案?1、了解业界各产品,调研其他广播电视机构应用案例情况,明确3G新闻传输系统关键技术点。目前国内外3G传输设备厂家众多,国内各已经正式使用3G新闻传输系统的电视台所选用的设备也不尽一致。我们对国内主要电视台进行了调研,也了解到了很多典型应用案例。1) CCTV《新闻直播间》节目直播“民警披露抓捕周克华细节”CCTV在2012年8月15日《新闻直播间》节目播出“民警披露抓捕细节 周克华气焰嚣张被击毙”。
图2 《新闻直播间》节目播出的3G视频连线画面
央视直接派出记者到重庆并且带着3G直播设备赶赴新闻第一现场采访当时击毙歹徒的民警,进行独家现场直播报道。从早上九点到上午十一点期间 ,央视总共用3G直播设备进行了3段直播连线,直播效果流畅,并且在CCTV 13频道的播出画面上都打出了“3G直播”字样。这次报道充分体现了3G直播系统对于新闻采集的的快捷性、及时性。2) BTV《雨中进行时》大雨直播事件2012年7月21日北京遭遇了六十年一遇的暴雨,北京电视台进行了16小时新闻直播,及时向民众传递信息。图3 北京电视台《雨中进行时》3G直播连线画面
暴雨中,北京台共使用了16台3G直播设备作为信号回传工具,共计传回实时新闻素材30多条。由于当天的暴雨天气,传统的卫星车无法直接到达直播现场,3G直播设备为整个直播节目做出了非常大的贡献,为救灾工作提供了有力的信息通道。在对兄弟单位3G系统调研的同时,我们明确了在我频道3G新闻传输系统中,必须充分关注以下技术关键:(1)数据传输的安全性:拥有自己独特的加密机制。(2)移动便捷,操作简单:产品专为单兵直播设计,可以保证新闻记者在任何环境下进行实时的新闻直播。(3)支持多制式,多运营商:可利用多种制式共同传输,包括3G/4G、Wifi、Wimax、Ethernet、EBAN等。(4)多复合接口,可以适配各种前端视音频信号源,支持高清传输。(5)可在恶劣环境下长时间工作,,具备防雨、防磨、防静电等功能,内部设备全金属外壳设计,采用冗余的工业级电池模块。(6)实时监控和便捷的远程管理:在传输过程中实时监看每个传输通道的网络传输情况,能实时的调整各传输参数,以上所有操作都可以在系统接收端远程控制完成,不需要前端记者进行任何操作。(7)3G厂家的实力,包含其技术研发能力,产品在国内外的使用情况、售后情况等。2、在南昌进行设备对比测试和试用,实时实地直观各家直播效果。针对各厂家的3G新闻传输设备,我们组织了多次本地测试,其中包含一次所有主流品牌的对比测试。基本测试内容如下:测试 ×(测试时间:X分钟)
表1 测试评分表
针对对比测试中表现突出的设备,我方进行了一段时间的试用,充分了解了设备运行状态及稳定性表现。3、3G新闻传输系统的使用规划在我们通过调研、测试和试用对于3G传输设备了解的同时,也着手对整个3G系统进行规划。图4 3G直播系统流程图
传输端背包支持对播、延时回传、超时文件回传三种工作模式:1) 对播模式:在网络信号比较理想的情况下,将系统延时设定在4秒以下,可以实现对播模式,该模式适用于进行流畅直播。2) 延时回传模式:使用此模式,将系统延时设定为大于20秒,采用 “FEC”纠错技术,即针对3G/4G的移动网络再次优化,升级至应用层面的“FEC”纠错技术,这样便可将网络信号的波动对直播码率的影响降到最低。3) 超时文件回传模式:发射端处在极端环境里,由于网络信号极其微弱,采用此模式。在直播传输的同时,发射端会将另一路编码的高质量视频存储到内部集成的固态存储上,当网络信号转好或具备WIFI网络环境的时候,可从发射端的存储中提取出那份高质量编码的视频文件,下载文件到接收端。图5 传输端回传模式示意图
4、3G新闻传输系统在我频道的具体运用在3G新闻传输系统搭建完成后,该系统承担了我频道自办民生新闻栏目的多项直播任务,其中包括每天演播室与交管局现场视频连线的交通新闻直播,以及包括春运直播、赣江截流直播、南昌地铁一号线动工仪式、高考分数线公布直播等数十场大型直播任务。直播过程中,3G新闻传输系统运行稳定,画面和声音质量能较好地满足直播需求。图6 我频道3G直播连线画面
在使用过程中,在一些偏远地区,由于3G网络信号覆盖不好,因此无法实现3G现场直播,而我们所购的3G传输系统携带了稳定性较强、运算速度更快的SSD(固态存储),因此可以将视频存储下来,作为视频源,在网络好的情况下进行准实时直播。同时,除了完成独立的直播任务之外,还在多个大型直播现场承担了卫星直播车(SNG)的备份传输任务。在某些直播现场,例如赣江截流以及地铁一号线开工的现场,由于受到场地因素的限制,卫星直播车不能深入到第一现场,因此3G系统在此时就显示出了快捷、便利、适应性强的特点。而在另一次的直播现场,由于卫星直播车的天控器出现问题,无法正常使用卫星传输回信号,因此我们通过将直播车的PGM信号用SDI线传给3G设备发射端,再由3G背包传输回频道后台接收的方式完成了此次直播。三、未来新闻采集传输的趋势与传统卫星新闻采集、微波新闻传输方法一样,3G新闻传输手段也是随着科技的发展而出现的。它的存活和发展主要依赖于电信运营商3G/4G网络的建设。就目前在我方的使用情况来看,在网络条件较好时,码率可达到1.8Mbps以上,延时可调至3秒,基本能满足民生新闻直播要求。表2 3G、卫星、微波、BGAN新闻传输对比示意表
新闻的主要特性之一就是突发,这就要求电视媒体在进行新闻报道时,必须做到快速反应、高效采录、实时传输和及时播出。那么如何能将新闻发生地的现场视频以直播的方式(或播出前半小时)传回至演播室或者制作机房?传统的解决方案有很多,比如利用IP互联网、专用光缆、数据微波或者卫星链路等方式。伴随着这些传统的解决方案,电视媒体必须在图像质量、实时性与成本三者之间来回选择,与此同时,传送的时间和地点依然要受制于设备和上网终端的种种限制。遵循现今各大电视媒体“新闻立台”的总体趋势,如果电视媒体在新闻节目现有基础上能够有所进步的话,一定是基于技术层面的推进继而实现的突破,这些年随着3G/4G通讯网络的逐渐成熟应用与发展,利用其进行高效率、低成本、高质量的视频传输已经成为实现突发新闻节目快速现场报道直播的新选择。4G是第四代移动通信及其技术的简称,是集3G与WLAN于一体并能够传输高质量视频图像以及图像传输质量与高清晰度电视不相上下的技术产品。4G通信网络的研发和小范围实验是以中国移动的TD-LTE为主。图7 3G、4G网络上下行传输速率比较示意图
我频道3G新闻传输系统支持4G网络,可在不更换硬件设备的情况下直接升级至4G使用。随着2013年底4G网络的推出,我们对4G网络进行了测试,在只使用一张卡的情况下,码率可达到2.8Mbps以上,延时可调至3秒以下,画面流畅,无卡顿现象,符合新闻传输的要求。但在目前,由于4G网络覆盖在一些偏远地区还不理想,因此在今后的使用中,我们将采用3G网络和4G网络混合使用的方法,以满足新闻传输的需要。可以预见,随着4G网络的推广使用,移动新闻采集传输系统的使用将会越来越频繁。如果我们新闻媒体能与电信运营商达成合作,对我方新闻传输链路进行保护或设置为更高级别优先级,移动新闻采集,特别是针对民生新闻,将越来越多的使用3G/4G传输系统。同时,3G/4G新闻传输设备也将不再局限于专业设备。届时,我们只需要一部装有移动手机记者或者其他新闻采集软件的手机,即可完成移动新闻的采集和回传。移动手机记者软件利用智能手机进行数字内容拍摄采集并通过IP到IP的网络进行数据传送,支持文件上载与直播上载两种模式。应对不同的网络带宽情况可有针对性地高效压缩数字内容进行传输,或可降低信源品质以保障内容传输的稳定性与连贯性。接收后端可进行内容接收与收录。另一方面,光纤网络的覆盖也将越来越广,对于在城市中的新闻直播或者在建筑中的直播,我们可以选择便携式光端机接入光纤网络链路传输回电视台。3G传输系统给新闻回传和直播,特别是给民生新闻回传和直播带来了很大的革新。但这仅仅是个开始,随着3G/4G网络的发展,以3G/4G新闻传输系统为代表的便携移动新闻传输设备将更多的出现在新闻回传和直播应用中。 作者姓名: 范永红 电话:13970090352邮箱:fyh19700719@sina.com姚瑶 电话: 13755765611邮箱: 2486715@qq.com 编辑:中国新闻技术工作者联合会
评论 点击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