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编系统服务于集成报道的研究和实践
邢承磊 付蓉
(新华社技术局 计算机与通信供稿系统部)
摘要:“市场导向”和“受众体验”是新华社业务战略转型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集成服务报道就是具体体现。“集成服务”这个提法中,“集成”是过程是形式,“服务”是内容是本质,也是集成服务报道的内在特质。2013年,为落实新闻信息生产传播模式向集成服务的转型,从两会报道为契机,全社集合了采编、技术和营销各方面力量,以创建“新媒体集成服务专线”的形式启动了第一次集成服务报道的尝试,传统采编系统依托成熟的标准化技术平台,针对新媒体集成服务产品对内容制作、产品包装、产品服务等方面的特色需求进行流程再造和一定程度的个性化定制开发,为“新媒体集成服务专线”业务的成功开通上线和稳定运行提供了有力支撑。在“新媒体集成服务专线”尝试成功的基础上,为进一步深化生产发布全流程向集成服务的转变,开发中的一体化编辑加工平台为新华通产品量身定制,与集成发布平台共同为新华通的产品策划、内容集成制作、产品发布、用户服务与反馈等提供技术平台,成功支撑8月“新华通”网站的正式上线。几次重大集成服务报道中,成熟稳定的传统采编系统和开发中的一体化编辑加工平台共同支撑。传统采编系统依托标准化的数据规范和成熟的流程规范,能够快速定制并适应部分集成产品的制作加工需求,但是由于技术体系陈旧无法支持一些新产品形态,以及其他新业务需求。而开发中的一体化编辑加工平台,也就是新华社新一代采编系统,在继承并增强了传统采编系统的长处外,特别填补了对集成服务报道中专题策划、反馈互动、共享资源库等方面的支持。新一代编辑加工平台将按照以下思路发展:技术架构平台化、业务功能模块化、业务架构流程化、数子产品标准化、内容数据资源化,更好地支持移动办公环境、将平台建设为技术集成平台。支撑和推动新华社新闻信息采编业务的创新发展。 关键词:集成服务 编辑加工平台 新媒体 资源 产品 社领导多次指出,提出要积极顺应国内外新形势、新工业革命和新科技革命新趋势,把握传媒发展新态势,加快打造集成服务,推动新闻信息生产传播模式转型升级。2013年,从两会报道为契机,全社集合了采编、技术和营销各方面力量,以创建“新媒体集成服务专线”的形式启动了第一次集成服务报道的尝试,这次起步获得了成功,取得了一定经验。8月,“新华通”网站的上线成功打造了一个全新的同时面向媒体和网民受众的集成服务平台,为后来的“地球绿飘带”、“中国梦”等重大集成报道面向受众的服务提供了强大支撑。在以上集成报道任务中,作为“采编、技术、营销”三驾马车之一,我们负责的多媒体新闻编辑系统和多媒体采集系统承担和支撑了主要传统新闻采编部门和新媒体中心的采编发稿和产品加工业务。在实践中我们逐步积累了经验教训,取得了良好成果,以下是我们的体会和心得。 1、 集成服务报道的特点和对采编环节的需求1.1 集成服务报道的特点我们理解,“市场导向”和“受众体验”是新华社业务战略转型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集成服务报道就是具体体现形式。“集成服务”这个提法中,“集成”是过程是形式,“服务”是内容是本质,这也是集成服务报道的内在特质。我们在为2013年几次大型集成服务报道的技术支撑保障实践中,初步总结出集成报道具备以下特点:(1) 报道组织的集成:项目制运作、采编、技术和营销紧密协作、统一策划协调、扁平化管理,是集成报道成功的体制机制基础。(2) 报道手段的集成:有线、无线、卫星,手机、电脑、pad,微博、微信,为记者提供了最强大最快捷的信息收集和传输利器。(3) 报道资源的集成:采访对象、记者人力、PGC、UGC,集合各种可用资源,大大拓展了报道的广度和深度。(4) 内容形式的集成:文字、图片、语音、视频、动漫,丰富的内容形式各有所长,从不同侧面为受众构建了全方位的信息,其中必有所需。(5) 产品形态的集成:传统线路、新华通网站、微博、微信、移动客户端,各渠道相互推介,发挥各自长处,达成最好的影响力。以上报道的“集成”过程和形式,最终给用户带来的是享受“服务”的体验:行进式报道、互动式报道,使得受众体验与记者同步,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多媒介展示、广渠道营销、体验性反馈,满足不同用户的个性化需求。1.2 集成服务报道对采编环节的需求以上就是集成服务报道与传统报道的最大差别,由此对采编技术环节的支撑能力提出了如下要求:(1) 报道组织:报道策划和报道任务要能方便下发相关协作部门;(2) 产品设置:产品的栏目和专题设置方便灵活,产品发布环节和产品加工环节要能方便同步相关信息;(3) 产品加工:产品加工制作过程,要能方便地聚合所需内容资源,支持制作加工各种内容数据形式,同时提供对产品进行快捷组装式加工和深度精细加工的能力。(4) 双向互动:产品生产者能够方便地看到用户反馈和与用户互动,并同时与记者互动沟通。(5) N次利用:方便产品生产者通对已有内容资源进行多次利用,组合出系列产品,方便在对渠道、多形态发布。 2、 近期几次重大集成服务报道的技术支撑概述2013年的几次重大集成服务报道中,我们从技术支撑角度总结如下:以两会报道为契机开始的“新媒体集成服务专线”主要是在传统采编和供稿技术系统中,进行针对性的流程再造和应用创新,是传统采编系统为集成报道服务的第一次尝试,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从中我们看到了传统采编系统仍具有的强大生命力。但由于该专线的服务对象主要是媒体和机构,并非面向普通受众和广大网民,也暴露出在支撑集成服务报道的新需求中的明显不足。在一系列集成服务报道中,2007年开发,08年投入运行的多媒体新闻编辑系统,2013年7月份开始试用的一体化编辑加工平台共同承担了以下报道的编辑加工任务:新媒体两会集成服务报道、地球绿飘带报道、新华通网站全运会专题报道、中国梦报道、改革进行时聚焦政府职能转变、重要公用信息、改革时代人物志。其中多媒体编辑系统承担总社国内部、对外部、以及音视频部直接发往新华通网站的稿件编辑。编发模式为从待编稿库建立和编辑文字、图片、视频或多媒体稿,签发人将稿件直接发往根据新华通特定专题申请生成的新地址。稿件交换格式为CNML1.0 。发布系统接收稿件后在相应专题展示。一体化编辑加工平台承担新媒体中心、摄影部(部分人员)编辑和组合稿件发给新华通网站。编发模式为从编辑加工平台资源库中选取内容建稿,生成文字、图片、视频稿或多图网页稿,专题由发布方自动推送,签发人审核后发往相应专题。稿件交换格式为CNML2.0 。新华通网站发布系统接收稿件后可自动将内容展示到相应专题页面中。 3、 传统编辑系统在集成报道中的支撑能力和局限性以08年建成的多媒体编辑系统为代表的传统采编系统对集成报道有一定的支撑能力,具体体现如下:(1) 系统支持多媒体稿件:包括文字、图片、视频、多媒体混编、多媒体附件格式。对新媒体产品具备一定支持能力,如:支持微博、twitter、facebook稿件;支持新媒体集成服务专线;支持新华国际客户端产品发稿。(2) 系统支持多语种内容处理:包括中、英、西、法、俄、阿、葡。(3) 系统具有一定的产品可扩展能力:能够以人工方式增加发稿地址和专题栏目词表,灵活管理产品类型和产品分组。(4) CNML标准为系统交换奠定了基础:系统支持CNML1.0标准,这是与下游系统的数据对接标准。 但面对变化多样层出不穷的新媒体业务形态,系统能力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1) 以受控词表的方式增加专题,无法满足集成报道快速响应的要求。(2) 产品栏目层级只能支持一级,不能满足新华通等大型服务平台的产品和专题对内容多维度和深度分类要求。(3) 局限于基于通用稿件的标引项,不能满足灵活的基于产品的标引项扩展要求。(4) 对很多新增新媒体产品要求支持不足:无法支持CNML2.0标准,包括无法支持彩信、屏媒、组图、图集等多内容整合形态的新产品的数据组织和交换标准。(5) 资源汇聚形式单一,汇聚的数据类型不足,资源再利用能力不强,内容来源依赖于多媒体待编稿库。(6) 系统仅在内网部署,无法满足编发稿环境同时能上互联网的要求,以及与发布平台的集成要求。(7) 无法使用独立的统一认证平台,不能实现用户单次登录。 4、 新一代编辑加工平台的特点,以及在集成报道中的优势开发新一代编辑加工平台是技术局下一代技术体系建设的核心任务之一,最重要的目的就是要全面对接集成服务报道需求和新媒体各类产品生产加工需求,彻底解决现有采编系统在支撑新媒体集成服务报道的能力不足。技术路线上采用通用技术平台,更加彻底地贯彻标准化要求,较好地避免了传统采编系统在技术层面的局限性,构建一个能适应新华社业务发展和需求不断变化的编辑加工技术基础平台。新一代编辑加工平台现已初具成果,2013年7月开始供新媒体中心试用,在支撑“新华通网站”8月10日成功上线的任务中,以及在后续的几次重大集成服务报道任务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若将以“新华通”为代表的新媒体集成服务平台比喻为新华社集成服务的“前店”,那么新一代编辑加工平台就是提供了强有力的内容制作和产品加工的“后厂”。该平台在支撑集成服务报道中具备以下优势:(1) 支持风丰富的互动加工:可以引入点题、报料、评论、纠错等各类互动数据;与报道指挥系统对接;与新华通服务平台对接成功。(2) 支持稿件组合加工,提供新媒体集成资源库:新媒体集成资源库汇聚各方传送信息,支持组稿、事件稿的编辑加工;支持新闻专题的加工;支持新媒体集成服务产品加工。(3) 改变了以前各部门编辑系统竖井式建设的状况,一体化平台解决总社各部门与分社二级平台、国外分社的编辑加工需要,在底层进行统一架构设计,应用功能模块充分复用。系统接入统一认证:用户同步、单点登录。各部门、一二级平台可以方便的共享和互动。内外网同时部署,解决了新媒体产品制作过程中急需的连通互联网的能力,以及操作用户与新华通后台等发布平台平滑对接的要求。(4) 面向产品的个性化分类体系:发布系统可以直接创建新的专题,本自动同步,无需人工干预。生成文件符合CNML2.0可扩展交换格式,供下游使用。(5) 国内分社二级加工平台支持新类型的产品:彩信、屏媒、内容要求更丰富的移动客户端产品等。 5、 展望新一代编辑加工平台的发展方向新一代采编平台应当顺应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的趋势,应当具备以下特征:(1) 技术架构平台化在开放统一的典型三层架构基础上,构建应用层平台,这个应用层平台由两部分职能构成:公共基础服务职能+业务群应用职能。公共基础服务职能:专注非业务逻辑与用户界面相关的功能模块,可称为通用服务模块,如:拼写检查、中文校对、数据格式转换、数据导入导出、数据分发、数据缓存等。业务群应用职能:专注于业务逻辑与用户界面相关的功能模块,业务功能模块,如:稿件列表生成、稿件保存、稿件状态变更逻辑、稿件签发、不同类型的内容或产品要求的不同操作界面等。系统应用设计可随着业务要求变化,以上两方面职能均具备调整和扩展能力。(2) 业务功能模块化对产品生产支撑平台面向产品内容制作和生产加工的应用功能,逐步以组件化的方式进行重构,以满足新产品生产流程和加工功能快速组装的要求。(3) 业务架构流程化编辑加工平台应构建从与采集平台对接进行“资源汇聚”->“内容处理”->“产品加工组装”->“与发布平台对接”的标准业务流程,“生产组织和交互” 贯穿全流程。(4) 内容数据资源化应注重内容资源的汇聚、管理和共享建设:基于关键字、专题或主题进行自动聚合和关联,或人工关联;多种维度展示方法;内容资源去稿件化;新闻知识库;方便使用者高效选取和重用资源。内容资源的汇聚与共享,可以面向操作者个人,也可以面向系统,尤其是相关的上下游系统,减少数据冗余,便于数据交换。(5) 数子产品标准化基于CNML2.0及其扩展机制,提供面对各种新增新媒体产品数据打包和数据交换标准,使得系统具备数据交换标准的可扩展性。基于同一的共享资源库(6) 支持移动设备开发移动编签app,与PC版应用基于同样的后端系统和数据资源,为新媒体发稿提供便捷灵活的手段。(7) 打造技术集成平台在自身具备内容处理、产品加工、流程管理、权限控制等基础功能外,在当今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不能局限于完全自行开发,互联网上好的东西非常多,应当学会拿来主义,我们业务上需要的、技术上可行的、只要接口清晰能可管可控的就可以集成的方式引入我们自己的平台,为我所用,使得平台能够快速与时俱进。 面临互联网飞速发展和新媒体变革时代,集成服务报道是新华社新闻报道从传统媒体向新媒体演进的突破方向,技术系统必须趋向而动,只有变革和创新才能更好地支撑乃至推动业务发展。 联系人:邢承磊 电话:63076745,13691272051 编辑:中国新闻技术工作者联合会
评论 点击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