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D电视行业发展现状与前景分析
孙琳 田霖 陈晨
国家广电总局广播电视规划院
摘要:本文围绕3D电视业务的关键技术、内容制作与运营模式进行梳理与研究,针对3D电视产业各链条当前发展的关键环节与热点进行分析,并对国际3D电视产业关键环节发展趋势进行研判,希望为今后我国3D电视业务健康发展提供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3D电视 3D频道 裸眼电视
0引言3D电视是继高清电视之后又一个新的技术亮点和产业热点。2012年,中国3D电视试验频道的开播成为我国3D电视产业发展的里程碑,使得我国3D电视技术与业务发展得以与世界潮流同步。经过两年来的制播实践,中国3D电视行业积累了大量的经验,也遇到了很多与国际同步的共性问题。在当下进一步了解国际3D电视产业相关进展,梳理分析3D电视产业关键环节发展趋势,为我国3D电视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信息与决策支撑,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1.国内外3D电视行业发展现状1.1 3D电视关键技术与应用现状1.1.1 3D电视关键技术当前,从3D电视产业链来看,3D电视技术主要包括3D内容制作技术、3D编解码技术、3D传输存储技术以及3D显示技术等。
3D内容制作方面最为关键的是3D拍摄环节,目前主要采用单机双镜头摄像机或是双机双镜头摄像机通过双目视差原理实现3D拍摄。在3D编解码领域,MPEG组织提出了双目立体视频编解码方案、欧盟的ATTEST计划提出基于单视点视频与深度图的立体视频编码方案,与现存2D广播向下兼容;因为ATTEST计划存在不能正确重建出实际中有遮挡情况立体图像的问题,后来又诞生了基于立体/多视点视频与深度图的立体视频编码方案。3D传输存储主要包括广播、光盘及网络传输等方式,广播方面目前高清帧兼容3D传输方式是主流,主要采用左右拼接(Side by Side)方式。电视显示方面,有眼镜式3D和裸眼3D两种。主流的眼镜式3D显示技术包括被动偏振光式和主动快门式。裸眼3D技术目前成像质量尚不理想,且观看范围和视角受限,还在进一步的研发和改进。
总体来看,在3D各个技术环节领域都有多种解决方案,但这些技术方案普遍未达到稳定阶段。同时设备较为复杂繁琐,仍有很大的升级与完善空间。
1.1.2 3D电视关键技术应用现状在节目制作系统方面,由3D一体机、3D支架、摇臂与3D切换台、安全控制等模块组成的多讯道3D EFP与ENG制作系统已经被广泛应用在国内外3D电视节目制作中,以灵活适应演播室与外场节目制作的应用需求。而针对制作技术质量要求较高的体育及大型活动现场直转播的技术需要,目前国内外已经有数十量具有3D节目制作能力的高清转播车,多集中在欧美、日本与中国,即可满足高清节目制作又可面向未来3D制作业务应用需求。在3D电视节目后期制作方面,除了专业3D后期制作系统之外,目前各大品牌的后期制作系统很多都已兼容3D。
在3D节目信号编码与传输方面,为了不增加带宽,绝大多数3D电视服务采用了左右拼接(SBS)及高清帧兼容方式方式进行3D节目信息的传输。3D电视信号编码方面,目前国际管理采用H.264,HP@L4,也有采用AVS基准嘞,6.0级,码率不低于15Mbps。
3D电视终端方面,眼睛式3D电视仍是市场主流,由于偏振式眼镜画面分辨率减半,亮度较低,目前市面上推出的3D电视大都采用主动快门式3D显示技术。
1.2 3D电视内容制播现状1.2.1 国际3D电视内容制播现状从2009年开始,美国、英国、法国、德国、韩国、日本等国家广播电视网纷纷开播3D 电视节目,截至2011年8月,境外各运营主体共开办3D频道、3D视频点播和3D节目服务57个。这些3D电视业务主要分为3D付费专用频道、3D点播服务、在高清频道播出的3D节目和在线3D视频服务四种类型。其中3D专用频道占了近一半(46%);在高清频道插播的3D节目占38%;3D视频点播占16%。
在3D节目方面,除了电影、纪录片、演唱会等视觉冲击较强的类型之外,由于体育的动感和冲击力非常适合用3D表现,因此受到各3D内容提供商的青睐。3D体育节目包括体育直播节目、剪辑节目、赛事回放和精彩片花等等。如图1所示为英国研究机构对全球3D频道播出内容种类的统计,可以看到全球接近80%的3D频道播放过体育内容,远远高于其他节目类型。在3D体育节目发展的基础上,3D内容提供商也在探索节目类型和题材的多元化。新闻、儿童节目、舞台剧、音乐会等开始进入3D电视频道。同时也出现了3D电视剧。
注:由于大多数3D频道播出多种内容,所以表中内容种类总和大于100%
图1 国际3D频道播出内容种类柱状图
在制播分离机制较为成熟的国际3D电视市场,节目制作方来源非常广泛,既包括电视台等播出机构,也有3D专业制作公司、电影公司以及设备厂商等诸多社会制作机构。运营平台主要扮演集成平台的角色,外购、整合各种类型的3D内容资源在统一平台上播出。制播分离机制也使得大批3D专业制作公司成长起来。
1.2.2 国内3D电视内容制播现状3D试验频道是由央视、北京、天津、上海、江苏、深圳台等六家电视台联合开办,各台分时段制作3D电视节目,央视统一播出,通过各地有线网传输,目前处于免费观看的阶段。据统计,截至2013年1月8日,全国已实现落地入网单位183家。根据频道开播时的计划,频道在每天19:30-24:00首播节目4小时30分,次日分别安排两次重播。
据央视总编室统计,2012年3D频道日播时长为13.5小时,全年播出366天,加上欧洲杯与奥运会期间的延迟开关机,总播出量为5249.5小时。由于3D制播设备价格昂贵,节目制作成本较高,虽然3D频道采用每日首播1次、重播两次的模式,但各台仍感到日播节目的制作压力非常大。因此目前虽然规定了各台节目首播量,但实际上节目重播率较高。如表1所示,除央视因为购买奥运赛事等3D直播信号实际首播量超过规定首播量之外,其余五家电视台的实际节目首播量均未达到规定首播量。
主办台 | 规定播出总量 | 实际播出总量 | 规定首播量 | 实际首播量 |
中央台 | 1095 | 1473 | 365 | 464.5 |
上海台 | 1095 | 1079 | 365 | 212.5 |
北京台 | 1095 | 1079 | 365 | 150 |
江苏台 | 547.5 | 539.5 | 182.5 | 168 |
深圳台 | 547.5 | 539.5 | 182.5 | 78.5 |
天津台 | 547.5 | 539.5 | 182.5 | 168 |
合计 | 4927.5 | 5249.5 | 1642.5 | 1241.5 |
表1 2012年3D频道播出量统计表(单位:小时)
中国3D试验频道播出的节目涉及纪录片、动画片、综艺、体育、电影、戏曲等多种节目类型,节目以自制的录播演播室节目为主。各台节目情况如表2。由于目前3D盈利模式尚不成熟,且3D片源价格较贵,出于成本考虑,各电视台多采用单独成立3D项目组的模式,以自己制作节目为主。在节目类型的选择上,大多数都选择演播室节目。经过了几年的探索,国内各台在节目质量和舒适度上都已经度过了最初的磨合期,但还需在安全舒适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节目质量。例如经过一段时间的试播,发现演播室静态节目场景设计单一,缺乏层次感,在3D效果表现方面并不尽如人意。随着3D拍摄经验的增加,各台从策划阶段开始,开始注重选取更加适合3D表现、突显3D效果的节目进行3D制作,特别是受观众欢迎的体育类和晚会类节目、以及纪录片节目。3D直播也是未来3D内容的探索领域之一。在2013年全运会期间,央视联合辽宁电视台对篮球赛事进行了直播试验,实现了我国首次3D电视直播。成员台 | 节目类型 | 常规节目 | 每日首播量 |
中央台 | 综艺、体育、纪录片 | 《舞蹈世界》、《健身舞起来》 | 1小时 |
北京台 | 访谈、专题、综艺类节目 | 《养生堂》、《大戏看北京》、《身边》 | 1小时 |
上海台 | 综艺、戏曲、体育 | 《上海榜样》、《劲爆体育》、《七彩戏剧》、《魅力都市》 | 1小时 |
江苏台 | 演播室养生访谈类 | 《万家灯火》 | 0.5小时 |
天津台 | 动画片、情景剧 | 《糖心家族》、《番茄生活王》、《榜样》 | 0.5小时 |
深圳台 | 时尚、专题片 | 《3D风尚》、《3D发现》、《食客准备》 | 0.5小时 |
表2中国3D试验频道各成员台节目情况
除中国3D试验频道之外,国内3D电视内容还有其他两种主要播出途径:一是有线运营商的点播业务,二是视频网站上的3D内容点播。湖南有线、东方有线、歌华有线、陕西有线、深圳天威视讯等省市的有线运营商都已经开辟3D点播试验专区,采用包月或单次点播的收费模式,片源多为3D电影。 1.3 3D电视市场发展现状1.3.1 国际3D电视市场发展现状1. 国际3D电视市场特点(1) 3D付费专用频道占据最大份额在国际上已经开播的3D服务中,3D付费频道占46%。这些频道主要有以下三种运营模式:一种是电视播出机构依靠自身内容优势,扮演3D电视内容商和运营平台的角色,如英国的Sky 3D频道。一种是传输网络平台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引进、集成大量节目内容,为用户提供3D节目及频道。如美国DirecTV的N3D频道大多通过分成或买断等方式引进节目,不制作任何节目。此外,还有产业链上的多方通力合作,共同开办运营3D电视频道。比较典型的案例是Discovery、IMAX和索尼合作开办的3net。(2)服务模式绝大多数是付费收看或点播除了少数3D服务为免费外,绝大多数都是收费收看。在服务模式上,电视频道以在付费电视平台,与现有付费节目包捆绑销售为主。此外,一些专业频道则采用包月服务。而3D点播则采用包月、按日租赁和按次点播等不同的收费方式。(3) 传输方式以有线、卫星等网络运营商为主开办主体多为各类传输网络运营商,传输方式以有线、卫星、互联网为主,数字地面电视传输仅占极小比例。还有个别电视机厂商在3D电视机内通过软件连接互联网上的3D频道,开展3D内容服务。与网络运营商相比,各国主流电视播出机构在3D电视服务方面的热情较低。1.3.2 国内3D电视市场发展现状目前中国3D试验频道为免费观看,节目由六个合作电视台共同提供,广告时段由六家电视台各自独自运营。由于目前频道用户数总体较小,没有整体经营广告时段的计划和统一的广告定价,收视率无法精确统计,这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频道的广告运营,因此目前3D试验频道广告量总体很小。部分电视台和制作公司也在拓展思路尝试开放式盈利的方式。例如采用2D+3D套拍的方式降低节目生产成本,将各种传统媒体资源与3D频道资源整合打包来进行广告运营,以期形成良性循环。在3D点播服务方面,目前3D点播收益体量非常小,这一方面与高清互动机顶盒和3D电视终端未普及有关,另一方面片源整体的匮乏也是原因之一。因此,目前大部分有线运营商更多的还是将3D点播业务作为吸引观众的业务亮点整体打包到高清点播业务之中的。 2.3D电视发展前景2.1 3D电视发展暂时趋缓 裸眼技术将成为发展关键由于投资及维持专用线性3D频道存在不确定性,近期3D电视频道的推出速度明显放慢,甚至纷纷停播。美国DirecTV的24小时3D频道“n3D”和日本sky perfect的3D频道先后宣布停播。而2013年,BBC也宣布结束3D电视节目制作,ESPN停播收费3D电视频道“ESPN3D”。这两家电视机构宣布停播的原因主要是此前对3D电视普及速度预期过高,而观众兴趣不如预期。实际上因为佩戴专用眼镜不够方便,欧美很多家庭即便有3D电视机也很少收看3D节目。因此3D电视销售上升而 3D参与度却在下降。不过BBC和ESPN都未表示将永远不再开播3D节目, BBC更定下了“3年后再看”的基调。等待3D拍摄技术的进一步成熟是国外电视机构暂停3D节目,等待观望的原因。低价并成熟的裸眼电视预计将在未来几年中出现,预计会对3D电视业务带来巨大的变革。2.2 3D与4K、智能技术结合趋势较为明显目前,随着4K技术逐渐成为电视行业发展的又一个新热点,3D与4K的发展关系越来越被行业人士所关注。如果利用4K终端收看3D节目,清晰度可以达到全高清,同时4K也是迈向裸眼电视的起步。而另一方面,3D拍摄从高清向4K顺利过渡,那么目前在3D电视拍摄中的很多观看舒适度问题将随着指标升级而有所减弱,3D画面的舒适度也会跟随提高。从2013年CES展上来看,很多电视机产品都已经同时具有4K和3D性能,这必然会对未来3D技术的普及和推广产生一定的影响。除与4K技术相结合外,3D技术逐渐向其他领域渗透,与智能技术的结合也是3D技术发展的新趋势之一。2.3 具有制播能力的3D电视频道发展前景较为乐观部分电视播出机构主办的3D频道,由于自身同时具备内容制作和频道运营的能力,掌握整合内容制作的渠道,并与自有2D频道实现内容共享和节目与广告的整合运营,频道将逐渐进入良性循环。如英天空电视台Sky 3D频道和索尼、Imax及Discovery创建的3net频道发展较为良好,其均表示未来将继续坚定支持原创3D节目的制作。2.4 3D视频点播业务需要更多更好的3D内容电影与纪录片是3D视频点播的基础,而非实况播出或者原创内容。但这类内容总体数量有限,而且3D点播影片的价格较高,3D点播影片的价格要比高清影片高出30%左右,短期内可能妨碍一些消费者接受这种服务。但根据预测,随着3D内容的进一步的积累和扩容,3D点播市场未来几年将有较大增长。3、小结总体来看,由于当前3D技术尚未稳定,还在继续发展,因此3D未来的发展方向还存在很多未知性。但从历史上来看,数次3D潮流中这一次是最为切实的,诞生了落地频道和相当多的制作机构,初步形成了3D上下游的相关产业链。3D电影高投入高产出的盈利模式已形成,终端厂商借3D概念大量销售,运营商以3D为亮点推广高清业务,而唯独前端的3D频道本身却还未找到合适的产业化模式。然而产业链的各个环节缺一不可,前端内容制作环节的健康发展对产业链下游频道至关重要。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着投入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应当清楚的认识到当前3D频道无疑还处于市场投入期,目前以封闭式盈利的方式单纯就3D频道目前自身的资源要实现投入产出平衡很难。当前对3D电视业务来说最大的意义是培育观众对3D节目的收视习惯和适应能力,降低观看3D的门槛,让观众看到好看的3D节目。同时,电视台和制作公司也通过不断试验逐步拓展思路尝试开放式盈利的方式,以期形成良性循环。本文受《3D电视行业现状、行业标准规范进展与前景研究 》项目资助参考资料[1] Report ITU-R BT.2160-2(10/2011), “Features of three-dimensional television video systems for broadcasting”, 2011[2] ITU-R BT.1438, “Subjective assessment of Stereoscopic television Pictures”, 2000[3] ITU-R BT.2088,“Stereoscopic television”,2006[4] 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科技司,《3D电视技术指导意见 第一部分:节目制作播出》,2011[5] 吕岩梅、熊艳红、周菁.《境外3D电视节目及频道发展情况》.《现代视听》. 2013年(1):30-33[6] 杨玉洁、陈晨、田霖、孙琳.《3D电视试验频道一周年回顾与展望》.《影视制作》.2013年(1):22-34[7] 吉姆·查彬,菅野隆文,徐明强.《全球3D的发展状况以及未来趋势》.《影视制作》.2013(7):37-39[8] 王琮.《国内3D电视的发展现状及瓶颈》.《青春岁月》.2013年5月下:177—179 编辑:中国新闻技术工作者联合会
评论 点击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