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帆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
摘要:本文主要从分析媒介融合环境下传统广播现状着手,围绕媒体与技术发展关系,从广播电台技术的管理、运维、服务、实践和创新等方面进行分析,探索既符合传统广播自身传播规律,又适应广播节目技术运维与技术革新的思路和方法。
关键词:媒介融合 传统广播 技术 服务
1 媒介融合环境下的传统广播
当前,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融合发展的探索成为热点话题,传统广播作为传统媒体的重要组成,也在积极探索符合传播规律和技术演进的发展思路。由于受到新兴媒体的影响,受众媒体接触行为在改变,广播收听市场疲软成为事实。2014年美国音频市场分析显示,91.5%的12岁以上美国受众每周都收听广播,其受众人数较2013年提高0.5%,而传统广播广告收入负增长,相应的数字化广播广告收入却持续增长。以上数据客观反映传统广播的生存空间和经济效应得到不同程度影响,但传统广播若能在围绕内容制作与创新的同时兼顾新技术的融合与变革,其生存环境依然乐观。
2 传统广播及技术融合的必要性
传统广播作为有效的信息载体和媒介形式,使得信息的传递高效而有序。然而媒介融合条件下的传统广播,在以主动获取信息为主的使用场景下的传播优势不在。如今,我们已经可以深刻认识到技术拓展伴随着全球化趋势,逐渐影响了人的思维和生活方式,进而影响人对信息获取方式的改变,使得在新的媒介环境下,传统媒体需要从物质层面、操作层面、理念层面进行深度融合。就传统广播而言,媒介融合是其借助新媒体来重构、拓展和延伸广播传播力的一种方式,因而,推动和增强广播的传播能力必须深入理解传统广播媒介属性和社会功能,从使用对象的角度,寻求合理的技术手段和技术运维思路。
3 传统广播的特性
公共服务功能突出。近年来我国地质灾害频发,根据国土资源部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全国发生地质灾害10907起,直接经济损失54.1亿元,由于加强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与应急响应,与上年同期相比,灾害发生数量、造成死亡失踪人数和直接经济损失分别下降29.2%、40.2%、46.7%。地质灾害导致的基础设施破坏,交通、通信中断等影响受灾地区的应急、救助和恢复。应急(紧急)广播的应用恰是发挥广播的媒介优势,在最短的时间、最大范围发布预警和提示信息;在恢复和抢险过程中,通过传统广播发布其他重要信息,有效组织灾区各项活动。空间分布广泛。根据《中国广播收听年鉴(2014)》相关数据显示,全国广播人口覆盖率大97.89%。由于我国地区经济发展与人口密度分布不均,许多偏远地区有线电视及互联网络还不普及,传统广播依然能够成为重要的信息传递方式。伴随特征明显。广播是唯一只依赖听觉的媒介形式,受众可以根据所听信息的重要程度合理安排自身注意力的转移,因此,广播可以有效适应各种生活情景,成为受众最易接触的媒体之一。移动接收便捷。2013年,私家汽车作为最经常收听广播地点的听众比例达到了35.7%,较2012年提升29.5%,广播移动收听的特点愈发凸显;在美国,广播受众收听场景份额中,车载收听比例高达44%,反映出移动接收将成为主流1。接收终端除内置调频广播接收模块外,因移动互联网的广泛应用,受众可以通过终端软件应用收听,这样随身携带、随时接收广播成为现实。媒体与技术好比是原料与厨具的关系。节目内容生产是厨师加工原料的过程,而形成美味,既考验厨师也检验厨具。在媒介融合条件下进行技术融合与革新,需要技术工作者为媒体人提供便于操作、工艺精良的“厨具”,在以“内容为王”节目生产中,既需要创意,也需要将创意转化为现实的技术支撑,因此,实现传统广播新的发展,在围绕内容与媒体品牌建设的同时注重把握媒体与技术应用的关系。对于技术应用本身,则需要围绕技术现状和媒体发展规律,探寻既合理又具有前瞻性的改革之路。
4 传统广播技术及管理探索
1.1 营造合理政策与经济环境传统广播技术融合与媒介融合异曲同工,它离不开社会发展,也同样受到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事实上,技术创新需要新的商业模式的支持,如果商业模式滞后新技术,则会阻碍技术的普及与运用,因而新技术与商业模式的关系实质上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笔者认为上述观点具有普遍性,对于国内类型化电台如音乐、交通广播而言更多的需要通过商业模式驱动自身媒体技术发展,而对于综合性、新闻资讯类广播等具备一定公共服务功能的广播媒体而言,其技术融合的动力来源于政策环境与商业模式的双重影响,而现有环境容易将媒体与技术发展分开考虑,并保守使用新兴媒体技术,诸多原因影响了传统广播的技术融合。因此,应梳理信息安全、传播效率和经济利益等的关系,调整和制订合理实施方案,将媒体管理与媒体技术管理统一起来,推动媒体及技术融合与变革。
4.1 明确服务意识变被动维护为主动服务,将技术手段作为媒体节目内容制作的“手与脚”。传统广播技术维护常以应急处置为主,主动预防和服务意识淡薄,如今传统广播数字化、网络化正在进行,在引入了新的设备、技术的同时也应引入新的技术服务理念。在实际工作中,应做好制作播出系统设备及配件状态日常监控,通过自主研发、委托定制开发等方式完成符合广播电台技术安全规范和自身需求的软硬件产品,围绕节目编辑制作终端、各类制作、播出设备集群,音频节目切换矩阵等专业播出以及传输设备及配件进行全面监控和数据分析,通过对设备、一般硬件耗材等的更新频率、更换年限等信息及时统计,寻找规律,建立主动预警服务机制,将隐患消灭在萌芽期;以媒体从业者为服务对象,从用户与管理的角度完善行为分析能力。传统广播技术环境下,媒体从业人员只是使用设备,而不能合理和利用设备以及网络服务资源。传统广播拥抱新媒体时,可以围绕媒体从业人员工作所属领域、工作习惯等信息,分析用户属性并进行有效的行为特征识别、分析,建立个性化内容推送和查筛机制,在海量网络信息中,提供重要内容,有效整合各类国内外新闻、专题资讯并提供相应国内外数据库接入服务,快速链接相关领域专家、人物等公开资料及社交信息,实现为编播用户提供一体化深度内容聚合服务,完善智能推荐与检索功能,提高新闻生产效率;此外,还应针对国内外各类主流广播媒体机构的节目播出内容的收录,进行深度的舆情分析,在符合版权规范要求的基础上,对有效音视频资源进行合理分析、分类,形成必要的节目素材和重要信息资讯,方便编播人员做好节目选材并合理应对国际舆情变化。以受众为服务对象,增强传统广播节目传输覆盖效率和效果。当前,传统广播的播出平台、播出渠道变得丰富,而相应的终端接收也因为技术手段的革新而变得多样,特别是移动通信技术广泛应用及其网络带宽的扩展,使得网络广播在一定范围内逐步取代了依靠无线接收模块的无线广播接收终端,广播作为伴随性的媒介有了更好的发挥余地,因此,构建提高传统广播节目播出、传输至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应用的有效通路成为提升传统广播品质的重要手段。首先,需要针对受众对社交平台的深度使用,围绕以微信为代表的社交网络平台及相应app客户端、公众账号,探索合理的商业模式,开发相应软件,实现传统广播社交化、平台化,改变原有网络广播单一传输模式,增强广播节目传播效果;其次,传统广播同纯粹的网络广播不同,因为广播依赖声音质量的传输,广播节目制作过程中的音乐、专题及片花的素材选择应是专业级的,为了提高受众的听觉享受,在音频节目制作、合成、传输、接收过程中应当减少信号的衰减、扩展传输覆盖的范围、并通过数字技术应用,提高音频合成、编解码的效率和质量,达到提升广播音质的目的;最后,克服广播线性传输的缺陷,通过互联网络等多种方便双向接收渠道,掌握用户接收状态并将相应数据提供给编播用户作为参考,方便其进行节目重新编排和制作,更好的为受众服务。
4.2 强化安全意识、探索新技术技术革新是把双刃剑,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引入新的安全问题,因此,提升信息安全防控能力不言而喻。伴随着技术发展,传统广播制作播出传输正在数字化网络化,不可避免的向互联网贴近,这就需要在符合广播电台安全等级保护框架内,梳理台网之间、内网与外网、专网与公网的层级结构和重要节点,加强数据流量的监控审计,克服技术人员不良操作习惯、培养严谨工作作风,实现规范化操作,通过务实的管理与新兴技术使用确保节目制播安全。新技术的使用对于相对封闭的技术系统,需要一个容错环境来验证相应技术改造与更新的可靠性与稳定性,应建立试验平台,实现技术培训与平台试验的双重功能,完成从小范围调整到整体技术系统迁移、升级、改造的演练和实践。
4.3 整合利用现有资源技术融合与变革应合理利用现有设备资源,集思广益、变废为宝。当前,虚拟化、云技术、大数据的相应技术已逐步应用在各个行业,对于庞大的制播系统而言,相应的硬件设备存在粗放型使用情形,存在单机设备系统资源利用率因承载业务不同而参差不齐的状况。因而,在一定技术环境下,合理使用虚拟化技术,完成服务器集群一体化管理,实现硬件资源的动态分配和整合,降低单台设备故障率,保证设备冗余;通过虚拟机与物理机相结合的方式,实现设备级的备份和迁移,缓解技术人员运维的压力并提高效率。
4.4 关注数字广播技术研究纵观世界广播发展,广播技术已经从模拟走向数字,无论欧洲数字广播从DAB到DAB+、DMB的演进,还是北美地区DRM到DRM+的广泛应用,巨大的技术革命加速了媒体融合。欧洲广播联盟实施的多个数字化项目,直接将欧洲广播推向统一的技术平台,据统计,欧洲国家数字广播接收已经扩大到全部广播收听的近1/3,车载的数字接收终端占1/4,实现了广播媒体的品牌意识和专业化发展。当前,国内的数字广播技术发展滞后。数字广播标准化正在完善过程中,对于我国数字广播的发展,还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开展技术研究:一是注重音频种类和质量。广播是非视觉媒体,注重“听”的享受,因而增加环绕声技术的使用,增强广播的画面感、立体感,为受众提供丰富生动的体验效果;此外,要提升编解码效率,以传输更高质量的音频信号;二是提升传播效果。克服传统广播单向传播特性,利用其下行带宽优势,实现多路节目传输;分析广播节目商业模式,实现节目ESG信息及其他有效信息传送;注重受众的个性化需求,获取必要的终端和用户信息,从技术角度实现由形式到内容的双向互动;三是保持信号接收稳定。由于我国地域发展不平衡,因借助三网融合背景下的技术条件,实现广播节目有效无线覆盖和个性化组网技术,实现广播节目的高速移动及跨地域接收。
5 小结
综上所述,在媒体融合的进程中,尽管传统广播的受众被分流,但细分的受众市场使得广播这种具备伴随和移动接收特性的媒介,从覆盖广度向纵深发展,增强了这种媒介形式与受众的粘合度。为了有效保持这种看似小众,却仍然具备潜力的传统广播,需要依托政策与管理方式的转变、技术的融合与变革,服务理念的树立与推广,让传统广播在凸显传统优势的同时,推动广播的数字化、网络化发展,扬长避短、推陈出新,让传统广播更具专业性和品牌效应,彰显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1.宋青
. 2014年美国音频数字化状况与启示[J]. 青年记者, 2015, (4)2.丁柏铨
. 媒介融合:概念、动因及利弊[J]. 南京社会科学, 2011, (11):92-99. DOI:10.3969/j.issn.1001-8263.2011.11.015.3.李正国
, 王跃进. 媒介融合环境下广播发展现状、趋势及对策[J]. 中国广播电视学刊, 2014, (5):5-9.4.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5-02/22/c_1114415089.htm5.http://www.csm.com.cn/index.php/Home/News/show/id/353.html6.黄金
, 肖芃. 解析媒介融合发展中的制约因素[J]. 传媒观察, 2010, (2):32-347.方德运
, 吴雪. 媒介融合背景下欧洲广播的发展与启示[J]. 声屏世界, 2013, (11):9-12. DOI:10.3969/j.issn.1006-3366.2013.11.003.
编辑:中国新闻技术工作者联合会
评论 点击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