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技术视角分析新闻App的演进线路图
刘振兴 唐胜宏
(人民网研究院)
1传统媒体转型与融合
传统媒体的发展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所以亟需谋求转型。网络传播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使得各种媒介间的边界进一步模糊,媒体融合已逐渐形成共识。随着新媒体技术快速发展、移动应用(App)广泛普及,媒体间的竞争日渐加剧,生存压力越来越大。传统媒体受众减少,广告价值受损,营收困难;网络广告新技术的出现(如按效果付费等)让传统媒体的广告营收模式雪上加霜。媒体融合概念自从美国马萨诸塞州理工大学浦尔教授提出以来,大体分为狭义融合、广义融合两种解释,包括媒介形态、传播内容、传播手段、传播渠道,以及媒体组织形式、机构等等的融合。目前在数字化载体的基础上,融合社交网络所形成的媒介平台成了一个大熔炉,许多东西都可熔为一体,原有的不同媒介之间的边界被打破。不仅在报纸杂志上可以通过二维码等方式看视频、听声音;新闻网站可以看电视、电影;电视机的屏幕上可以玩游戏、交电话费、下载各种应用软件等。各种信息、各种需求,都可以显示在同一终端上,都可以通过一个终端来实现。面对快速发展的移动互联网,传统媒体意识到媒体的转型与融合已经迫在眉睫,纷纷开始了利用移动互联网新工具和新平台进行新产品研发,占领新的传播市场,维系媒体的核心影响力,因此诸多的传统媒体研发出的新闻App产品。新闻App的这一尝试目前来看很难担负起传统媒体转型与融合的重任。因为新闻App以及寄养在社交网站的官方账号从一出现的时候就伴随着自身成长与发展的问题。2移动应用成长与困境
移动商店从一开始就被认为是“大公司的试验场”,流行移动应用的一些功能和特色总是会不断地被移动操作系统(iOS或者Android等)所“采纳”并被集成到下一个新版本的移动操作系统中去成为该操作系统的默认“标配”功能。事实上,这种“被吃掉”的情况不但发生在移动应用和移动操作系统之间,也发生在大小移动应用之间。一些移动应用,会以开放平台的方式邀请应用开发者开发一些基于该应用平台的“子应用”,其中一些好的功能和特色会被该应用平台采纳并集成到该“主应用”的下一个版本中去。“主应用”的内容聚合性和服务的排他性逐渐显现出来。这只是移动应用成长所必须面对问题之一。据《金融时报》(-R/x22So) [1]评论文章,手机应用行业目前面临种种困境。日益高涨的营销成本、作品抄袭成风、推广渠道单一等等因素让独立开发者举步维艰,而大公司则通吃一切。原本是作坊式的应用行业已被工业化,之前的淘金热已经过去。市场分析公司VisionMobile上2014年8月调查了1万多名应用开发者 [2],结果发现1.6%的开发者获得的收入,超过剩下98.4%开发者收入之和,长尾效应明显。虽然该研究估计,目前全美国有近300万移动开发者,但这里面有半数人每月每款应用的收入不到500美元。另一份来自德勤的报告则发现,差不多有三分之一的智能手机用户,一个月里根本不下载任何移动应用程序(-R/h2Si)。在这种背景下新闻App要想突围成为媒体行业的支柱和主营业务,其难度可想而知。在如上所述的困境中,不只是独立开发者所有,任何第三者应用开发者都需面对。如何将新闻App推到榜首,如何面对抄袭,推广等是每个传统媒体难以克服或逾越的障碍。以至于当前的新闻App被形容为“死在雨季来临前的那个晚上”(-R/42Sg)。新闻App除了受缚于移动应用的普遍问题。如追赶潮流,没有明确的定位,仅以延续和增加主报内容传播载体和渠道为职能;没有具有“互联网思维”的产品规划、设计和运营的网络传媒人才。从某种意义上说,当前新闻App是在“内忧外患”的情况下推出的产品,无法担负起媒体转型与融合的重任。如果要实现这样的“愿景”需要从认清当前传播形态已经发生改变这一前提开始。3网络时代传播形态改变
移动互联网、社交媒体的快速发展改变了传统的传播格局,任何团体、组织、个人都可以借助网络平台发布信息,这种泛在的自媒体——“泛媒体”是导致目前网络上众声喧哗的主要原因之一。自媒体目前不受新闻传播机制监管,又使它的新闻真实性失去了制度屏障。有些自媒体过分追求信息发布速度,或者为了追求点击率而忽略了新闻的真实性,导致“自媒体”信息的可信度降低。这种“众声喧哗”的背后,既有客观上“技术水平”问题,也有主观上的“看热闹不嫌事大”的诱因。图 1 传统媒体传播方式
图 2 新媒体传媒形态
在图 1中,方块是“媒体”角色,周围的圆圈是众多的“读者”。在图示中传统媒体的角色,是一对多的传播形态。图 2是新媒体环境下媒体的角色,在此情况下,媒体周边只有少量的读者,余下的传播多数依靠“读者-读者”的传播方式来完成,读者二次传播使之能够在行动上担负起“媒介”的角色。自媒体时代允许在线的所有人对同一事件进行各自的主观选择和价值判断,受众再对此进行无数次的再模拟与再评判。这就使得一种超越其承载能力的信息传播方式对事实真相、假相进行无数次的复制、加工,而公众可能也离真相越来越远。面对如此传播形态,新闻App不能再沿用之前的新闻写作方法和发行方式,而应该充分利用移动互联网和社交网络的“媒体属性”,充分发挥传统媒体在做新闻方面的“专业性”,打赢这场在新兴媒体市场的舆论争夺战。一是内容上具有再传播的内在动力。新闻App在内容方面能够让读者催生转发、传播的动力,让读者由“读者”变为“传播者”。同时,这种内容又要保证在传播过程中不易被改造、扭曲或者变形。这要求内容的准确、精炼,不能含混,否则可能在传播过程中出现“以讹传讹”的情形。二是在功能上具有丰富的分享工具。借助分享功能这一便捷的工具。这些分享既有在分享范围上的划分(如分享给某人,某群或者所有人),也有跨媒体、跨应用和跨平台的设置(如本新闻App内分享,转发到微博、微信和其他社交网络)。比如通过电子邮件发送给某人,这样简单的分享工具,现在很多新闻App里并没有。三是在管理方面具有一定的社交属性,新闻App应该适度开放用户“说”的功能,进而在新闻App内保持联系,互通有无?4基于HTML5的新闻应用
新闻App多数行为在阅读文字和图片上,即便是再丰富一些的新闻形式,比如播放音频和视频,目标市场上入门级的智能设备都能够满足相应的技术需求。对音视频的解码、播放能力现在大多数的浏览器已经具备,这为开发基于HTML5的新闻应用建立了技术基础。实际上,从技术角度分析,HTML5兼容浏览器是目前开发新闻App天然的平台,尽管一些移动操作系统限制浏览器访问一些系统接口,但如下所述新闻App所需的一些关键功能点在现有的浏览器上已经具备。4.1添加到桌面很多移动应用单独开发一款App,发布在移动应用商店,用户查找、选择安装,还可以通过在浏览器中以更简便的方式来实现。软件工程师Matteo Spinelli在cubiq.org上发布了一个单独的JavaScript套件,专门用来实现类似图 3(左侧)所示的功能(-R/K2So)。将一段JavaScript代码嵌入到网页应用的HTML页面中,当用户访问到该页面时,将自动弹出提示用户按图设置添加当前网页应用到桌面中去。图 3网页应用添加到桌面图标(左)网页应用接收消息设置(右)
4.2推送消息Push向终端用户推送消息是所有本地应用最值得推崇的功能之一。在图 3所示的推送消息设置是讨论中的选项,目前还在移动操作系统层面规划中。不过,在HTML5的规范中,已经有了Web Notifications的相应设计(-R/K2Sp),并且这一规范在主要三大移动浏览器Chrome、Firefox和Safari的新版本均已实现。这里是一个关于HTML5推送消息的案例教程(-R/Y2Si)。推送及时消息对于新闻App来说具有特别的意义,尤其在突发事件的情景下,能够及时准确的将消息递送到用户面前,既是舆论宣传需要,也是用户急切所需。4.3位置感知LBS基于位置的服务(LBS, Location-based Services)是移动智能设备上另一项具有远大前景的应用。从本质上说,位置感知能够增加用户的现实感、场景感。在HTML5的技术规范中,已经有了Navigator对象,通过该对象可以获取用户当前的经纬度,进而获得具体位置信息。与推送消息一样,位置感知对于新闻App来说也意义重大,从空间上识别用户并对特定群体提供特定的资讯内容无疑是由新闻产品向资讯服务迈出重要的一步。下图是我们实验通过当前浏览器的Navigator对象获知经纬度,然后调用高德地图的API接口绘制的当前位置信息。图 4 通过浏览器进行位置感知:页面应用获得用户经纬度(左),呈现在地图上(右)
4.4开放及可检索移动应用由于应用内容的资讯无法通过“通用”的接口与外部通信,尤其是无法将自己知道的内容曝露给搜索引擎,这导致应用内的资讯形成一个个“信息孤岛”,与互联网的自由、分享的精神是相背离的。如果采用网页应用,则情况会变得稍微好些,至少是遵循了HTML这样的开放和标准协议,能够让搜索引擎这一信息整合者看到应用内的资讯。百度公司曾力推“轻应用”,其核心是打破一个个“信息孤岛”,使之连片成群,变成开放的,可检索的大应用平台,从而实现搜索引擎、开发者和用户三方共赢的局面。新闻App由于本身是资讯类产品,其自身对曝露内容给外部世界有最强烈的愿望,而移动应用本身却是尽极大可能封闭自己,两者在这方面是相悖的。从这方面来说,新闻App不应该选本地应用形式,至少应该是网页应用。
评论 点击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