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广播电视有线无线卫星融合网打造“智慧广电”发展新模式
王 丰 施玉海 王 斌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广播科学研究院 广东省广播电视网络股份有限公司)
【摘要】随着2015年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智慧广电”战略新思路的提出,如何提升广播电视网的综合业务支撑能力成为了关键。本文在介绍了广播电视有线无线卫星融合网概念、架构的基础上,综合分析了基于融合网构建“智慧广电”全业务服务体系的发展策略及建设方案,并对典型业务体系建设进行了阐述,为全面打造“智慧广电”提供了新的发展思路。【关键词】智慧广电 有线无线卫星融合 融合网 全业务服务体系1 发展背景
2015年3月,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聂辰席副局长在CCBN主题报告会上提出“智慧广电”,指出要“坚持融合创新、协同覆盖,打造无处不在、数字智能的广播电视网络”,要“加快网络互联互通、智能协同覆盖。加强顶层设计,统筹有线、无线、卫星、互联网等网络传输资源,实现网络间的互联互通、无缝切换和可管可控,加强移动互联网技术的研发应用,深化广播电视网的移动互联能力建设”,“实现天地一体、智能协同、宽带交互”。按照上述要求,基于广播电视网现有技术体制,以双向化的无线网络为核心,实现不同网络的协同,建设广播电视有线无线卫星融合网,推动传统广播电视网向新一代广播电视数据网升级,促进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以及广播电视有线、无线、卫星三种不同传输网络在技术体制、运营体制、管理体制、安全机制等方面的融合和协同,构建立体多样、融合发展、安全可控的现代传播体系,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三网融合应用服务需求,是广播电视全面发展、变革所面临的共性基础性课题。同时,“智慧广电”的本质是新兴信息技术与广播影视既有优势的高度融合,是广播影视数字化、网络(双向)化、融合化、移动化和智能化发展的新常态。因此,广播电视有线无线卫星融合网将成为“智慧广电”战略思路的基础性核心技术支撑。2 广播电视有线无线卫星融合网概述
2.1 概念的提出广播电视有线无线卫星融合网(以下简称融合网)是以构建立体多样、融合发展的现代传播体系为核心,以打造“智慧广电”为目标,充分发挥广播电视有线无线卫星协同覆盖的资源优势,综合利用广播电视有线网、无线双向网、WiFi网、无线广播网和卫星广播网等技术标准及产业链资源,结合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先进技术,构建的面向媒体融合发展的可管、可控、可信的广播电视数据网。融合网是广播电视发展新常态下提出的创新服务模式,是以技术发展为驱动,以广播电视优质资源整合为抓手,充分利用广电自身传输覆盖和内容优势,打造“智慧广电”的重要措施和关键步骤。融合网技术体系的建立将有效保证传统有线广播电视向无线领域延伸,实现传统广播电视的双向化和交互化,进一步丰富广播电视的展现形式和呈现手段,实现单一服务到综合服务的整合,其衍生出的各种新业态、新服务、新模式将带动整个广播电视产业的全面升级和优化,为推动传统广播电视行业向“智慧广电”发展做出贡献。2.2 网络体系架构融合网将是有线电视网、无线广播网、无线双向网、自适应WiFi网和卫星广播网的有机结合,五张网络通过重叠互补实现室内室外全覆盖,形成广电特色的广播电视数据网。融合的网络架构如下图所示。图1.融合网系统架构
融合网体系架构基于广电现有的技术体制,面向“智慧广电”发展,充分整合传统广播电视和新媒体资源,构建内容、平台、网络和终端的一体化承载。业务平台方面,整个融合网络业务平台采用中央/省(市)两级(三级)业务架构,中央融合网综合业务支撑平台统筹全国范围内的业务接入和支撑、异构网络间的互联互通、无线用户的漫游管理、全国用户行为的大数据分析、频谱资源管理、省间业务的结算等功能;省级平台负责省域内的内容资源注入、用户管理、网络的智能调度、无线基站设备管理等功能。传输网络方面,融合网基于广电现有的有线、无线广播、卫星广播网络和前端系统,通过新建无线双向网和自适应WiFi网构建单向广播回传通道,为多样化融合业务开展提供技术支撑。其中,有线网基于各省现有的有线电视网络,加快省域及城域网络双向化改造;无线双向网和自适应WiFi网是融合网的核心,全国统一规划统一建设;无线广播网涵盖DTMB和CMMB,在加快内容创新的同时,结合无线双向网创新服务模式;卫星广播网一方面作为全国业务的主干传输,提供全国平台与省级平台的内容协同,另一面作为直播卫星提供端到端的广播电视服务。终端方面,融合网终端设备是各异构网络融合的节点,提供有线、无线信号的转换和业务呈现,主要涵盖各类融合网关和通用化、专有化设备终端。3 基于融合网的“智慧广电”业务发展策略
融合网的业务承载将基于传统广播电视业务,面向“智慧广电”发展大背景下网络融合、业务融合及用户终端的跨网联动,积极拓展广播电视新业务和新服务。1、促进传统有线广播电视向无线领域延伸,实现有线业务无线化基于广播电视有线网络资源构建无线双向网,推动传统有线广播电视业务向无线领域延伸。打通有线、无线传输通道,构建二者在系统架构、业务部署、内容传输及呈现等方面的互联互通和智能协同,实现传统广播电视、互动电视、融合通信、物联网等业务的有线无线一体化承载。2、打造传统广播电视的双向化和交互化通过广播电视无线双向网构建数据回传通道,解决目前有线电视和无线广播电视的双向化问题,实现内容资源在异构网络前端、平台和终端上的协同关联,推动传统单向广播电视业务向双向化、交互化业务演进。3、丰富广播电视的展现形式和呈现手段基于广播电视融合网,丰富广播电视的展现形式和呈现手段。在室外,借助于无线广播网和无线双向网实现广播电视、互动电视内容的无线化和移动化承载,保证用户随时随地的收看广播电视节目;在室内,通过多屏业务实现多样化内容服务在电视、手机和平板等异构媒体终端间的互动和传播。4、助力行业信息化应用依托互联互通、宽带交互、天地一体、智能协同覆盖、可管可控的特点和优势,融合网可以实现跨行业服务,通过和重大行业需求结合,应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提供应急系统、行业专网等业务服务,产生直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促进广播电视社会服务能力的提升,支撑融合网业务的发展。4 基于融合网的“智慧广电”全业务服务体系建设
“智慧广电”是新兴信息技术与广电产业既有优势的高度融合,未来广电产业不但是信息的生产者、传播者,更应成为新生活方式的发起者、组织者和提供者。融合网作为“智慧广电”业务的支撑网络,将数字城管、平安城市、智能交通等行业信息化服务全面纳入到“智慧广电”的基础服务对象中,形成以融合网为核心的“智慧广电”全业务服务体系。4.1 业务服务体系以融合网为基础的“智慧广电”全业务服务体系建设,一方面为企业、商户和个人用户提供方便、快捷的广播电视服务,另一方面满足政府各部门在数字政务、数字产业和数字民生的行业化应用服务需求。“智慧广电”全业务服务体系将成为国家“信息惠民、信息强政、信息兴业”的重要途径。“智慧广电”全业务服务体系的建立将提供一个承载多样化业务的融合网络平台,可以同时满足政府、企业和大众用户等不同的应用需求,可开展的业务应用如下图所示。图2.“智慧广电”全业务服务体系
4.2 建设方案打造“智慧广电”全业务服务体系就是基于融合网络对目标地区实现综合覆盖,将政府政务、公共监控、应急联动、公众数据服务以及个人用户服务等众多民生类元素融为一体,实现网络和应用的无处不在,从而构建完备的广电信息化服务环境,提升区域的信息化竞争力。“智慧广电”全业务服务体系将采用分区域建设和全区域分期建设两种策略。分区域建设遵循分片规划、分片勘测和分片实施的原则;分期建设采用部署热点由疏到密的原则,从市中心等业务需求较大的区域开始部署,逐步实现对整个地区的综合覆盖。系统平台架构设计上将基于融合网络规划,采用四层结构:应用层为“智慧广电”信息服务平台,与融合网综合业务支撑平台实现对接,涵盖数字城管、平安城市、智能交通等多种信息化服务;平台层与融合网智能调度分发系统相结合,实现城市数据分析、智能推荐、智能调度等服务;网络层以融合网网络资源为基础,综合利用有线电视网、无线广播网、无线双向网、自适应WiFi网和卫星广播网现有资源,与物联网实现完美融合;感知层为用户接收终端,与网络层之间通过接收终端实现数据通信。整个系统平台的四层架构如下图所示。图3.“智慧广电”服务体系系统架构
在这种模式下,运营商可以利用广播大塔进行全面覆盖,依靠交互小塔进行热区覆盖,最后通过网络节点转WiFi后进行热点覆盖,以此打造无所不在、立体化的“智慧广电”融合网络。4.3 典型业务方案4.3.1 数字城管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的构建基于融合网,是对城市运行情况进行全方位监督和管理的综合管理系统。n 基于融合网的数字城管系统将采用万米单元网格管理法和城市部件管理法相结合的方式,整合多项数字化技术。n 通过有线无线网络融合的方式,再造城市信息化管理流程,创建城市管理监督和执行分离协作的管理体制。n 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基于融合网络实现全城业务综合覆盖,实现了精确精细、敏捷高效、全时段、全方位覆盖的城市管理模式。数字化城管系统将由以下各子系统组成:表1.数字化城管系统组成, 其系统架构如下图所示。图4.数字城管融合网系统架构
以融合网为基础构建的数字城管系统将以政务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与共享为核心,以关键业务应用系统建设为重点,以网络与信息安全体系建设为保障,推进无线电子政务,加强基础数据资源、政务信息资源建设,推动部门间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4.3.2 平安城市平安城市的建设以政府公共安全管理平台的建设为核心,综合应用融合网、无线集群、GIS、快速网间数据交换、决策支持等多种技术。调用、组织多部门、多行业、多层次的已有系统和信息资源,实现对突发事件处置全过程的跟踪、指挥。保障对相关数据采集、危机判定、决策分析、命令部属、实时沟通、联动指挥、现场支持等各项应急业务的响应,快速、及时、准确地收集到应急信息,为政府的科学决策提供有效的信息支持。平安城市主要涉及到社会公共安全的应用,其主要应用场所包括如下方面:·公共场所人群聚集检测;·公共区域突发事件检测;·社会重点区域的监护,诸如加油站、自助银行等;·政府部门的周边安全防护,人群聚集、异常闯入等;·边缘区域的辅助监视,提供实时的在线预警信息。基于融合网的平安城市网络系统架构如下图所示。图5.平安城市融合网系统架构
基于融合网的平安城市系统将是对现有监控网络的智能化提升;能够有效保证各类场合安全的不同需求管理;具备广泛的功能实现和应用多样性;采用分布式智能布控,能够主动上报预警信息;可以根据公安部门的要求实现视频资源的上行传输,并配备权限,对于区域安全管理具有重要意义。4.3.3 智能交通基于融合网的智能交通系统是城市交通系统的发展方向,它是将先进的融合网技术、数据通讯传输技术、电子传感技术、控制技术及计算机技术等有效地集成运用于整个地面交通管理系统而建立的一种在大范围内、全方位发挥作用的,实时、准确、高效的综合交通运输管理系统。智能交通系统将集浮动车数据、尾气检测数据、感应地钉数据、视频监控数据、信号灯监控数据和其他关联数据采集与分析于一体,基于融合网实现政务管理部门、交通管理部门和广电部门的实时联动,有效推进城市智能化交通建设。基于融合网的智能交通系统架构如下图所示。图6.智能交通融合网系统架构
评论 点击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