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共青城市媒体融合创新发展 (共青城市融媒体中心)

2022/09/02-16:25 来源:


一、单位基本情况

共青城市融媒体中心于2016年12月正式挂牌成立,是江西省最早挂牌成立的县级融媒体中心之一,由原电视台和报社深度融合组建而成,是共青城市委直属正科级公益一类事业单位。目前,中心构建了以电视、报纸、新闻网、微博、微信、客户端、抖音、头条为主的媒体平台矩阵,积极探索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的具体运用。

五年多来,共青城市融媒体中心围绕新闻工作供给侧改革需要,创新手段破解基层融媒体人少事多群众远离经营困难的瓶颈,深入推进机构、平台、生产、人员、技术等方面深度融合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先后获得了全国县级融媒体中心创新发展前十、全国优秀区域融媒综合影响力前十、全国县级融媒体中心舆论引导建设能力突出案例、江西省移动新媒体综合传播力十强县(市、区)、江西省市县区政务新媒体平台示范奖、江西省市县区媒体融合十大标杆案例等多项国家、省市级荣誉。2019年,江西省委宣传部委托第三方权威机构对全省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情况进行评估,共青城市融媒体中心获得了全省第一;在2021年的评估考核中共青城市融媒体中心再次保持全省第一。2021年7月,《江西共青城市融媒体中心舆论引导能力建设研究报告》入选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中国传媒融合创新研究报告(2020-2021)和中科院新媒体研究院《新媒体蓝皮书》。

案例介绍

(一)破解“人少事多”的瓶颈

共青城市融媒体中心现有人员48人,一线采编人员26人,承担11个媒体平台的采编及对外新闻宣传任务,任务重、压力大。中心主要是从以下几个方面破解“人少事多”瓶颈。

1.建平台、优流程,提高新闻生产效率。

中心在平台建设上高标准打造了“中央厨房”和江西省首家平台级融媒体调度中心,实现了统一用户管理、线索管理、选题管理、任务管理、内容管理和数据库管理。一是创新优化了编辑流程。依托“中央厨房”云技术和移动编辑平台,采编人员对文字、图片、视频通过移动编辑平台在线进行初编初审后,同步将稿件发送至“中央厨房”素材库,各平台值班编辑根据平台特点对稿件进行编辑,同步完成二审二校,然后将稿件发送待签发区由值班总编辑完成三审三校后一键签发,不同形态的新闻就会在APP、PC端、微信、微博同步呈现,实现了新闻信息一次采集、多种生成、多元传播,多屏互动。“中央厨房”不仅体现在新闻编辑流程,记者选题、报题,值班总编审题,绩效考核、舆情监测处理、负面舆情大数据分析都可以在中央厨房系统中完成,真正实现了人机对话完成整个新闻采编、考核、舆情处置全过程。二是建立了可视化全媒体线索报送流程。每个记者采访设备均带有定位系统,与后台保持信息对接,值班主任通过调度中心平台即时下达指令,保证记者在最短时间内出现在新闻现场。采访完成后,记者通过平台的移动采编功能,可第一时间将获取的文字、图片、视音频多媒体信息报题及发稿。

2.抓队伍、强合力,达到人才尽其所用。

中心成立之初就坚持把队伍建设放在突出的位置来谋划,整合资源、借力发挥。一是推动现有人员融合转型。中心适应融媒体发展需要,实施了全科记者培养工程,26名采编人员向全媒记者、全媒编辑、全媒管理人才转型,打通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人才使用通道,不断强化要坚持移动优先、视频优先、特别是短视频优先原则生产制作图文和视频,记者生产稿件的数量和质量实现双提升。二是借通讯员之力。针对融媒体中心采编人员不足问题,除将各单位的宣传员纳入通讯员队伍之外,同时将共青城全市40个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站(所)工作人员和35名党建宣传员纳入通讯员队伍,市委宣传部给任务、融媒中心和本单位给稿费激励,融媒体中心为其提供中央厨房内容稿库账号,可在电脑和手机上编辑上传素材,大量田间地头带露珠、许多群众身边故事的新闻信息,即时供即时审即时发。现在,通讯员稿件量占共青城市融媒体中心整体发稿量的63%。三是抓好后备人才的储备培养。依托本地高校优势,共青城市融媒体中心与共青城市8所高校签订了实训基地合作协议,促进了新闻媒体专业大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一批优秀人才留在了中心。四是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出台了《共青城融媒体中心人员岗位职责绩效考核办法》《共青城融媒体中心新闻作品评优奖励办法》《共青城市融媒体中心首席记者和名记者考核管理办法》在用人环境、职位晋升、薪酬分配等方面吸引全媒体优质人才,打破人员身份限制,以岗定薪,按劳分配,全员绩效,奖优罚劣,不断提升从业人员的事业心和归属感。

3.重技术、深变革,实现技术融合赋能。

共青城市融媒体中心紧紧抓住大数据应用,云计算推送,人工智能技术落地,重构媒体平台体系、新闻生产体系、管理机制体系等,加快推进媒体从融媒体时代走向智媒体时代。一是利用新模式。共青城市融媒体中心以江西省融媒体中心为统一指挥中枢,依托媒体大脑技术,借助省市县三级联动融媒体指挥体系力量,参与全省重大主题报道策划、制作、分发,推动内容、技术、机制、培训共融互通。二是运用新技术。共青城市融媒体中心将江西省融媒体中心赋能的媒体大脑(MAGIC)引入日常新闻采编模式,25款机器人制作的精彩新媒体产品通过共青城融媒体中心各个平台进行发布,极大地缩短了时间,节省了人力。三是升级新系统。在电视编辑系统(索贝系统)和文字编辑系统(方正系统)打通融合的基础上,引入更先进的人工智能和智媒平台资源,对本单位媒体系统和媒体平台进行升级改造,实现了多媒体采集、内容生产、内容产品分发、内容服务等,构建并拓展了传播新业态,补齐了传播技术短板,推动了共青城融媒体转型升级。

共青城市融媒体中心通过平台建设、人才利用和技术运用,极大提高了新闻生产能力、传播力和影响力。原创稿件日均发稿量由原来的19件上升到现在的157件,原创稿件日均观看阅读量由原来的3.8万人次上升到现在的32万人次,年原创稿件发稿量突破5万件。2021年,共青城市融媒体中心原创稿件阅读量突破1000万的2件、超100万的152件。

(二)破解群众远离的瓶颈

共青城市融媒体中心创新工作方法,努力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着力破解群众远离瓶颈。

1.创优内容、创活形式,不断满足群众对新闻产品的差异化需求。

共青城市融媒体中心在新闻生产过程中坚持做到三化,不断提升引导力和影响力。一是内容服务群众化。共青城市融媒体中心聚焦老百姓所关心的身边人、身边事,把镜头聚焦群众,把舞台让给群众。2021年,共青城市融媒体生产的民生新闻和百姓故事占整体新闻量的72%、达到了25000件。同时,依托大数据分析,针对不同区域、不同群体、不同年龄段,推送新闻节目和新闻形式。二是传播形式多样化。坚持移动优先,将电视、报纸新闻上传到PC端和APP端,增加新闻受众人数,提高新闻的达到率。共青城市融媒体中心微信公众号和融媒体客户端用户分别达到了7万、14万,分别占人口数的50%、100%,日活量分别超过了5000人和10000人。通过云技术、H5、微直播、小视频等新兴传播手段,各种题材新颖,群众喜闻乐见的融媒体产品在微博、微信朋友圈中刷屏。大力实施全程媒体,坚持大型会议、大型活动直播常态化,提升观众现场感和参与感,2019年共青城马拉松比赛全程直播,当天两个多小时的观看人次达到了350万。三是外树形象效果化。借助中央、省市媒体的传播渠道,讲好共青故事,传播好共青声音。2021年,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等传统媒体上稿50多条;在江西日报、江西广播电视台、省级报刊网站及其新媒体、学习强国等平台上稿500余篇;在九江日报、九江电视台、九江广播电台等上稿1500多条,为宣传推介共青城发挥了重要作用。

2.上接天线、下接地气,努力做好引导群众服务群众文章。

共青城市融媒体中心按照打造基层综合服务治理平台的要求,全力做好三加文章。一是做好融媒体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学习强国平台的文章。结合党的基层阵地资源整合,将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学习强国平台与融媒体中心平台融通联动、资源共享,实现了线下活动、线上呈现。同时,在共青城融媒体APP上增加了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点单派单系统,推出居民点单、中心派单、志愿者接单、群众评单的精准服务闭环模式。二是做好新闻信息+政务服务+生活服务的文章。共青城融媒体客户端依托赣服通”“共青城政务系统和自身服务功能开发,重点打造了信息资讯、生活服务和互动平台,目前有四中心一平台”“五型政府建设”“赣服通”“便民服务”“交通出行”“问政共青六大板块42项具体服务功能。三年来,服务次数突破了5万人次,以实用化的生活服务增强了用户黏度和用户活跃度。特别是在疫情防控期间,共青城市融媒体中心与扶贫部门联合开展了扶贫产品+微直播助力产品销售,与就业局联合开展云招聘吸引了周边群众到九江共青城高新区企业就业上岗,获得了企业和群众的认可。三是做好中央厨房+云平台的文章。紧紧依托新华社融媒体中心、江西省融媒体中心、赣鄱云、赣云等平台,以中央厨房数据库为基础,上对接新华社、江西省融媒体中心等新闻素材数据库,下接通了乡镇、村(社区)新闻素材库(共青城融媒体APP),打通中央、省市、镇村(社区)新闻通道,从根本上解决了意识形态基层领域舆论宣传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

3.筑牢主阵地、强化主流声音,牢牢把握舆论引导主动权和话语权。近年来,共青城市融媒体中心始终坚持党管媒体,党媒姓党,牢牢把握新闻舆论工作的旗帜与方向,持续巩固壮大新闻舆论主阵地。特别是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共青城市融媒体中心以主动发声、扬清激浊为主导,发挥传统主流媒体在舆论飞沫中的定海神针作用和谣言粉碎机作用,通过专业的采访记者去核实去报道事实真相,强化主流声音,动员全民参与,吹响战宣传集结号,奏响战宣传最强音

(三)破解经营困难的瓶颈

县级融媒体中心的性质大部分是公益一类事业单位,有的是政府全款拨款,有的需要自收自支,而在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要自身造血才能长远发展。共青城市融媒体中心虽然是全额拨款的公益一类事业单位,但还是成立市融创文化有限公司,增强自身造血功能,推进经营转型升级,不断盘活存量、拓展增量、激发变量,在减缓提升传统广告存量的基础上,进一步运用互联网思维打造新产业、新项目、新平台,利用媒体品牌和资源优势在互联网背景下实现经营创收。

1.盘活存量,发挥融媒体平台优势。共青城市融媒体中心坚持盘活存量,利用平台优势和专业优势,借势媒体融合带来的用户数量上升,依托管理的融创文化公司,大量对接传统广告业务,制作各类宣传片和制作刊登各类商业广告200多件。2021年,共青城市融媒体中心传统广告业务同比增长12%。

2.拓展增量,发挥市场条件下优势。融创文化公司在做好传统广告业务的同时,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包括承接文化会展、大型活动、文化项目以及媒体相关产业,特别是一些政府投资类的文化项目,保证公司在经营上的稳定性和长远性,这也是融创公司目前的主要经营业务。

3.利用流量,发挥互联网时代优势。共青城市融媒体中心已经开展了直播电商业务,并与本地跨境电商产业园合作,做强直播产业链。同时积极探索互联网+新业态项目,目前正在推进的项目有互联网+共享教育、互联网+共享旅游、互联网+体验式购物等等。

共青城市融媒体中心按照“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要求,根据中央深改组第五次会议通过的《关于加强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的意见》,围绕新闻工作“供给侧”改革需要,创新手段破解基层融媒体“人少事多”、“群众远离”、“经营困难”的瓶颈,深入推进机构、平台、生产、人员、技术等方面深度融合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