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话“技联”20年——中国新闻技术工作者联合会成立20周年座谈会侧记

2021/12/30-04:43 来源:

文|韩志国 宋迪

2012年1月12日下午,新华社综合楼报告厅内欢声笑语,高朋满座,处处洋溢着浓浓的节日气氛。将近百位,来自我国传媒科技战线,曾经做出突出贡献的老领导、老专家与新一代的技术领头人们一起,欢聚一堂,共迎中国新闻技术工作者联合会(以下简称“技联”)20周岁的生日。

20岁了!当年意气风发的创始人如今多已是鹤发童颜。夏天俊来了,章之俭来了,陈宝华来了,孙宝传也来了…一个个步履轻盈、精神矍铄,脸上洋溢着满足和幸福的微笑。

20岁了!如今的技联人正是年富力强、踌躇满志。谢胜和来了,郭炎生来了,李鹏翔也来了…一个个步伐矫健,精神饱满,脸上露出回家般的笑容。

老朋友、新朋友齐相聚,与其说这是一场座谈会,倒不如说更像是次家庭聚会。技联就是中国传媒科技者之家。

座谈会前隙,新华社副社长庹震同志由新华社技术局局长吕锐同志陪同,也在百忙中抽出时间来到座谈会上,同与会的老前辈、老领导以及技联代表们亲切握手互致问候,人群中顿时传来一阵阵热烈的掌声。

座谈会上,吕锐局长再次代表庹震副社长向技联的全体同志,向全国所有工作在传媒科技岗位上的同志们致以崇高敬意和新春的问候。吕锐局长指出,中国新闻技联是由全国传媒技术工作者组成的专业性社会团体,是传媒领域和科技领域融合交流的桥梁和纽带。20年来,中国新闻技联自觉坚持党的领导,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始终把推动传媒行业的科技发展作为基本职责,把竭诚为传媒科技工作者服务作为根本任务,把传媒科技工作者是否满意作为衡量工作的主要标准,在加强行业间交流、推动科技研发和应用、培养科技人才、激励科技人才创新,促进传媒产业繁荣发展等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今天的成就,源自不懈的努力。20年来,中国新闻技联在为新闻技术工作者服务的同时,自身事业不断发展壮大,由小到大,由弱到强,会员覆盖范围从报业、广播、电视逐步扩大到网络媒体等新媒体领域。

座谈会上,回忆起技联从创立初期到发展壮大的艰辛历程,谢胜和理事长不无感触地说:1991年,中国新闻技术工作者联合会在北京成立。这对于全国传媒科技工作者来说,是一件意义深远的大事。从此,我们有了一个全国性的、跨媒体的学会组织,共同为推动我国传媒事业的信息化、现代化而奋斗。我们还记得当年在“中国新闻技联”成立大会上,两位新闻界元老,原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席吴冷西和原新华通讯社社长穆青曾经做了语重心长的讲话,前辈们希望我们好好地加强团结,刻苦钻研,自主创新,给新闻工作插上科学的翅膀,展翅高飞,将中国的信息传播到全世界。

谢胜和理事长表示,20年来,我们铭记前辈们的谆谆教诲,始终把促进我国传媒业的技术进步作为践行使命,履行职责的根本宗旨。前十年,我们积极举办各种国际性展览会、研讨会、洽谈会,学术年会,创办全国发行的《中国传媒科技》杂志,为传媒行业引入了许多新的发展理念和技术产品。后十年,我们大力加强学术交流,吸收国内一流技术专家成为我们的顾问,开展学术年会,评选优秀学术论文,充分发挥《中国传媒科技》杂志作为学术交流的重要平台,为传媒行业的科技发展提供了重要精神动力。

20年来,我们紧紧跟随世界科技发展方向,始终把充分发挥自身的桥梁和纽带作用,作为我们践行使命,履行职责的根本保证。每当一个新技术新应用刚刚出现或者渐成主流的时候,我们就马上组织相关学者和业界同仁共同研讨,从因特网到网络媒体、从媒体资产管理到新闻标准、从报纸数字化到数字报纸等等,我们联合国内传媒行业和相关科技企业召开围绕不同主题的研讨会,共同为提升媒体技术实力努力。

20年来,我们始终把服务和激励广大传媒科技工作者作为我们践行使命,履行职责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王选新闻科学技术奖”是经国家科技部及国家奖励办批准、由中国新闻技术工作者联合会主办的中国唯一跨媒体的新闻科技奖项。从2003年9月正式批准设立以来,每两年评审一届。“王选奖”的宗旨是推动新闻传媒界的科技进步,激励和服务于广大传媒科技从业人员,在新闻科技界营造一个激励创新、尊重人才、尊重知识的良好氛围,推动中国新闻事业的健康发展。“中国新闻技联”在相关部门的支持下,在各会员单位领导、同仁和专家的共同努力下,“王选奖”评选工作得到了越来越多新闻科技工作者、管理者和媒体领导的认可、支持与参与。事实证明,中国新闻技联是推动我国传媒行业技术进步的重要力量。

座谈会进行的欢快而热烈,当年的技联创始人也激动地拿起了手中的话筒…

国家广电总局原总工程师章之俭说道:很高兴参加今天的新春联谊会,对技联成立二十周年表示衷心的祝贺。我是广播界的一名老技术工作者。20年前,我和孙宝传同志一起,为了使报业界和广播界的广大科技工作者加强相互学习交流,推动新闻技术的科技进步,发展新闻传媒事业,共同筹备成立了技联。第一次成立大会就得到了报业界和广播界的众多专家和领导参加,寄予了极大热情和支持。记得那一次大会除中央广播电台、电视台参加外,很多地方广播电视台的专家也都参加了。多年来,技联全体同志共同努力,为推动技术进步发挥了重大作用。创立的王选新闻科技奖,如今已经办到第五届,这是我国新闻界最高层次的科技奖项;定期出版《中国传媒科技》杂志,内容新颖充实,引领技术不断向前;推动国家新闻标准应用推广,促科学发展。我希望技联愈办愈好,为中国传媒科技的不断进步、推动新闻事业的蓬勃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经济日报社印刷厂原厂长夏天俊表示,我怀着高兴和激动的心情,参加今天的聚会。20年前,中国新闻通讯、广播、电视和报纸出版各界媒体的技术工作者,也是在新华社聚会,组织成立了中国新闻技术工作者联合会。我有幸代表中国报纸出版印刷业参加了那次聚会,成为发起和组织者中的一员。20年前,中国的新闻传媒各业,正随着国民经济的起步、腾飞,谋划着自身的向现代化,数字化以及与国际接轨的发展,这正是技联发起成立的主旨。当时我们与国际同行的技术装备水平、管理及效率,都有相当的差距。中国报纸出版及印刷业正在进行第二次印刷技术革命,在全国范围内甩掉“铅与火”走向“光与电”的变革才刚刚开始。那时候,中国报纸出版印刷的技术水平与世界上发达国家的水平相比,大约落后20-30年。

一项大的技术变革,必然面临诸多大的技术挑战。首当其冲的是新闻信息采集、制作、产生及传播、包括时效的速度与质量。中国报纸出版走向“光与电”的起步,八十年代的前三年,是从新华社起步领跑的,之后由经济日报社接过了火炬棒,继续前进的。

在起步的关键时刻,技联成立了,这对于攻克各种难题,沟通各媒体之间的合作与发展,都起到了极大的组织与推动作用。

20年的过程很长,转瞬之间一切障碍、险峰、落差,均已成为过去。如今,我们与世界上发达国家的同行,站在了同一条起跑线上。今天的聚会是值得庆幸和祝贺的。我们还要继续前行,未来是没有止境的。希望中国新闻技术工作者联合会办得更好,继续组织业内各界同仁,共同迈向新的五年、十年、二十年,不断登上新的高峰!

追忆20年,座谈会上,当年的创始人之一孙宝传同志为大家饱含深情的为大家朗诵了一篇他写的杂文《我们一起走过》,赢得了现场一片经久不息的掌声(全文已刊载在本文末)。

座谈上,各会员单位代表,老同志代表也做了简短发言,为技联成立20周年送上了自己的祝福。

国家科技部企事业管理办公室原副主任孟繁森表示,技联这20年是战斗的20年,更是艰苦奋斗与不断创新的20年。作为民间组织,要真正办成新闻技术工作者的家,一定要能洞察该条战线工作者们的所思所想,并向政府反映他们的心声,还要及时向企业及社会推广他们的科技成果,确实不易。但是,我们的技联,还是在风风雨雨中艰难地走了过来,这尤其得益于有一批像孙宝传这样,热心公益、技术精湛的同志们的鼎力相助,使技联真正成了新闻技术工作者们,学习交流的课堂,创新知识论证的殿堂,各行各业交流融合、汇聚成果的桥梁。我由衷地希望,技联在新华社技术局及谢胜和理事长、李鹏翔秘书长的领导下,在新闻出版总署、各部委的支持下办的更好、更出色,使其真正成为新闻技术工作者,尤其是民间传媒科技人员的家,更能反映他们的心声,展示他们的才华。使他们在这个家能展示更多的聪明才干并脱颖而出,为社会、为我们的科技,文化产业的繁荣做出更多的贡献。

新华社通信技术局副局长曹学会说道,光阴似箭,岁月荏苒,20年来,技联坚持以会员为本,为会员服务,为促进新闻信息化建设服务,在坚持科学发展观,加强媒体技术交流和学术研讨,推介新理念、新技术、新经验,推动我国传媒科技进步方面;在坚持民主、团结、务实、协作精神,发挥会员单位相互之间、传媒技术应用单位与研发单位之间、会员单位与政府机关之间的桥梁和纽带作用方面;在组织评选“王选科学技术奖”,提高新闻科技工作者的作用和地位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我国新闻事业的信息化、现代化做出了应有的贡献。技联已经成为我国新闻事业发展一支不可或缺的社会力量。

希望技联在新的历史阶段,继续加强桥梁和纽带作用,吸收更多的传媒界、企业界、学术界的有识之士加入进来,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共同进步;着力为培养媒体行业的专家型人才创造条件,把科技发展内在规律、科技人才成长规律、媒体行业发展特点有效统一起来,按照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切实加大工作力度,发挥“王选新闻科学技术奖”的激励作用,推动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继续深入到我国传媒行业的变革中来,加强学术交流、充分发挥学术年会和《中国传媒科技》杂志对促进传媒行业科技发展的重要作用。新的一年里,希望中国新闻技联全体同志更加紧密团结,锐意进取、开拓创新、为推动我国传媒行业科技发展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中国新闻技术工作者联合会常务副理事长 人民日报社技术部总工程师高沁表示:今天是新技联成立20周年纪念日,我们衷心祝福她的生日。20年来,是新技联这个平台,将我们媒体的技术工作者聚集到一起学习、交流、研讨新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是新技联这个平台,为媒体技术工作者与业界IT公司搭建了沟通的桥梁,助力媒体应用的发展。新技联已成为全国新闻技术工作者的温暖之家。从论文评选、项目评比、到人才选优等以“王选”冠名的奖励,为媒体技术人员的成长进步起到很好的作用,激励我们克服困难,不断前行。我们感谢新技联这个组织,感谢为新技联活动付出辛勤劳动和聪明才智的所有领导同志和工作人员,感谢媒体和技术公司的参与者。我们希望新技联的活动不断创新,我们祝愿新技联越办越好!

中国新闻技术工作者联合会副理事长 国家广电总局无线局总工程师李国华表示,广电总局无线局是于2007年加入新闻技联,回想至今为止短短5年里,我们这支分布在全国19各省市、49个基层台站、3600多名技术人员组成的广播电视无线传输发射队伍,在新闻技联的领导和专家的带领、帮助、鼓励和支持下,我们那些常年默默无闻、无私奉献工作在传输发射安全运行、技术维护、电台建设、科学管理岗位上的同志们,共有146人次获得了新闻技联“王选”科技奖18项,其中一等奖4项、二等奖11项和三等奖3项,还有4名同志获得新闻技联“优秀人才奖”。这些奖项是对我局在“国家、责任、奉献”的局文化精神下,优质高效完成工作的激励,是对我们一线技术人员精益求精的工作成果的表彰,是对我们人才成长的最有力的支持。

作为新闻技联的成员单位代表,我亲身感受到新闻技联的确是新闻战线技术工作者之家,在这里,来自报业、出版、广电和有关工业界的专家,尽管专业领域不同,但是对行业的技术人员都充满着热情和信任,专家们都是公平、公正、深入、客观地评价每个项目和每篇论文,找出其中闪光点。我不能忘记一位在发射天线领域工作了几十年的老同志,他是大专学历,但在前年参评的一篇论文获得新闻技联“优秀论文一等奖”后,被破格评为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后激动的心情。不少技术人员都树立了信心,表示一是好好工作,二是好好总结,争取多评奖评高奖。

正值新闻技联成立20周年纪念之际,我们衷心地祝愿新闻技联越办越好,感谢新闻技联为技术战线的同志们带来的激励!

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报业总经理史建华说,中国新闻技术工作者联合会成立20周年,是我国新闻事业的大事,也是全国新闻技术工作者的盛会。二十年弹指一挥间,新技联成立的20年,是我国改革开放、经济高速发展的20年,也是我国新闻传媒事业高速发展的20年,在这个历史过程中,全国新闻技术工作者紧密团结在新闻技联周围,为新闻技术发展、为新闻传播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新闻技联成立20年来,已经成为新闻技术工作者的精神家园;新闻技联成立20年来,已经成为新闻技术工作者的交流平台;新闻技联成立20年来,已经成为新闻技术标准的推动力量;新闻技联成立20年来,已经成为新闻技术发展的引擎。

北大方正在王选老师“告别铅与火、迎来光与电”的激光照排革命中逐步成长、壮大,三十年来一以贯之地致力信息技术、助力信息传播,为中文新闻信息标准和技术进步做出了自己的贡献。作为新闻技联的一员,我们深为自己的组织而感到自豪,也深为新闻技联为中国新闻事业所做出的贡献而感到骄傲!

在移动互联网、三网融合、云计算的新时代,新闻事业的发展和新闻技术的进步又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我们相信在新闻技联的领导和推动下,我国新闻技术将迈向新台阶,新闻技术也将在打造国际一流媒体、增强国家软实力方面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座谈会上,与会各方代表喜气洋洋,热情溢于言表。回顾过去,展望未来,大家更加关心的是中国新闻技联这个家今后的发展,都殷切希望中国新闻技联和谐团结,更加为全国技术工作者多办实事、好事。

与会代表纷纷对夏老、章老、陈老三位年过八十的老专家致以了热忱的祝福,更加感谢他们二十年前对技联成立,以及后来对技联工作所作出的贡献。

这次会议应邀出席的代表来自国务院新闻办、科技部、国家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新华社、人民日报社、光明日报社、经济日报社、解放军报社、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新闻社、中国评论社、中国交通通信中心、中国电力报社、中国石化报社、北京日报社、北京电视台、北京人民广播电台、烟台日报传媒集团、中国传媒大学、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易安信(EMC)电脑系统有限公司、青苹果数据中心、北京拓尔思(TRS)信心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中科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几十家单位。

在本刊付印之前,我们获悉,大家十分尊敬的中国新闻技联第一届、第二届、第三届副理事长、经济日报社原印刷厂厂长夏之俊于2012年2月23日不幸与世长辞。哀讯传来,我的心情十分沉痛,昨日的相逢竟成永别。在此,我们向夏老致敬!衷心希望夏老一路走好,在天堂也像过去一样关注中国新闻技联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