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他们用技术助推“融合”

2023/10/25-14:57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媒体的每一次巨大变革,背后的巨大推手便是技术。而媒体融合10年来,技术成为促进融合发展的巨大助推器。2023年“王选新闻科学技术奖”项目奖日前公布。每一个项目都是当下新闻科学技术某一领域的先进代表。先进技术推动着每一家新闻出版单位在融合进程中激流勇进。

1.jpg

  “王选新闻科学技术奖”对推动新闻科学技术进步作出突出贡献的组织和个人进行表彰。资料图片


   近日,《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连线了三家获得项目奖一等奖的单位相关负责人,请他们介绍了各自项目的推进、技术难关的突破、场景的应用以及未来的规划。


  难点痛点冷暖自知


  媒体融合艰难,其间过程冷暖自知。除了需要统一思想和认识外,技术也是一道不能逾越的门槛。

  “我们中心在2016年4月就率先在全国省会城市中完成了纸媒和广电的整合,但是在发展过程中,技术却成了制约融合发展的瓶颈。”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委宣传部副部长、银川市新闻传媒中心社长(台长)孙晓梅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提到了融合发展过程中遇到的最大难点。孙晓梅说:“各采编平台各自为战,没有一个一体化的技术平台来支持全媒体融合发展。”

  对于银川市新闻传媒中心来说,2016年4月之后,虽然在组织架构、发展理念、运行模式等方面都已经实现了较深程度的融合,但是却遇到了数据传输难、发布平台不统一、资源不能共享以及全媒体绩效考核不精准等难题。于是,对症下药,银川市新闻传媒中心推出了一体化平台项目打造,即“2022地市级媒体融合发展试点项目”。

  央视网此次获得的“王选新闻科学技术奖”项目奖一等奖是“人工智能编辑部”项目。项目建设是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媒体融合的重要指示,践行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提出的“5G+ 4K/8K+AI”战略发展布局。

  “构建中文时政领域大型知识图谱是这个项目的最大难点。”央视国际网络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技术事业群总经理赵磊介绍了突破难点的做法。“我们将篇章级事件文本转化为句子级别事件,通过优化BIO序列标注模型,降低模型训练难度,并解决多标签问题。同时,构建细、粗粒度实体识别两阶段模型,结合时政类专有名词的预标注,抽取中文时政新闻文本内容的实体、关系、属性等,生成时政知识图谱。”赵磊说,经过努力,他们突破了技术难点,填补了时政领域因文本抽取难度高而造成的知识结构化空白。

  武汉理工数字传播工程有限公司与武汉理工大学共同完成的“数字文化元宇宙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这次也获得了项目奖一等奖。

  武汉理工数字传播工程有限公司总裁白立华表示,元宇宙的诞生深度拓展了数字文化产业的生产、传播和应用场景,但是,当前我国数字文化产业的发展仍然面临一些问题,比如,优质内容稀缺,生产效率低下,权益保护面临挑战等,在元宇宙时代中发展受到限制,亟须一条合适的技术创新解决路径。针对以上问题,他们启动了上述项目。

  不过,白立华坦言:“我们在过程中遇到的最大难点在于对未知元宇宙生态的探索。”而他们想到的切入点是,以传统纸质图书作为数字文化元宇宙关键技术切入,将纸质图书的场景转化为适合元宇宙场景的数字内容,并采用自动化工具和人工创意编辑+AI脚本相结合等方法,对内容进行适配,从而可以在多款头戴式设备Pico、HTC、Oculus及移动终端APP+H5/小程序等跨终端实现了打通。


  传播效能大大提升


  功夫不负有心人,所有的技术努力都为融合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动能。

  “我们的项目今年2月份搭建完成并投入使用,成效显著。”孙晓梅介绍,项目建设目标清晰,着力解决了银川市新闻传媒中心融合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打造了一体化融媒技术支撑平台、多模态智能媒资系统、融媒体业务绩效考核,全新升级了银川发布客户端。通过流程优化、平台再造,实现了报纸、广播、电视、客户端、网站、第三方发布平台的融合互通;打通了各类发布平台,实现全媒体多角色、多角度、多维度、多样式的综合考核,不仅提升了考核质效,也节省了人力资源。

  “过去质量考评部16个职数尚显人手不足,而目前减少了4人。”孙晓梅还说,项目的实施让平台综合利用率达到90%,解决了自融合以来存在的素材传输难、业务交流难、平台融通难等问题。同时建立了与自治区级平台、区县融媒体生产平台系统深度对接通道,实现了市与县区多级媒体的联通联动。

  “央视网通过建设‘人工智能编辑部’,不仅实现自身业务提质、降本、增效,还全面服务总台,赋能地方融媒中心和大型企业,助力各领域数字化转型、产业智能化升级。”赵磊认为,“人工智能编辑部”对央视网的融合发展发挥了巨大助力。“依托‘人工智能编辑部’核心能力,央视网实施了‘智能传播工程’,贯通‘大屏+中屏+小屏+账号’,全媒体传播矩阵各平台全球覆盖用户总数超21亿。”

  赵磊还介绍,央视网历经三年打造的、以知识图谱为核心优势的“I学习”智能化时政报道素材数据库,已全面应用于重大主题主线报道中。依托“I学习”数据库,结合应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推出的新产品,提升了“新媒体头条工程”传播实效。同时,在“人工智能编辑部”智能创作工具包的有力支撑下,央视网在编辑队伍规模不增加的前提下,大大提高了发稿的速度和数量。

  “数字文化元宇宙关键技术及应用”经过两年多的实践,也取得了不错的成果。“在突破了技术难点后,我们的项目已经落地在多个场景,比如元宇宙出版、元宇宙文化场馆建设(图书馆、博物院等)、元宇宙文旅等方面。”白立华举例说道。


  未来持续技术赋能


  新闻技术推动媒体融合持续向前,而技术的迭代升级将更加令人期待。

  “央视网未来将持续深化‘人工智能编辑部’建设。”赵磊介绍,目前他们正在研发传媒领域的专用垂类大模型,建设数字人综合服务应用平台,后续将探索更多AIGC与媒体深度融合的应用场景,打造更多的智能化产品和服务。

  “我们的项目特点是从出版行业出发,拓展至数字文化、数字文旅、数字化沉浸式体验与新兴消费场景,围绕数字文化元宇宙体验所需的:数字内容组织与生产、兴趣推荐与交互体验、交易确权与保护三大方面进行关键技术研究,推进产学研相结合。”白立华介绍项目特点的同时,也透露了对这个项目的下一步规划。

  “未来,我们将向更多数字文化沉浸式消费场景进行衍生,覆盖数字文化全产业链条;将提升项目的应用功能,比如元宇宙场景中社交与协作功能的增强,包括更逼真的虚拟人物、实时语音和视频通信、共享和协作工具等;将探索AIGC与元宇宙的融合创新,提升内容生产效率,衍生出更多数字文化元宇宙创新产品。”白立华说。

  未来,银川市新闻传媒中心将继续深化融合成果,不断升级迭代平台,坚持移动优先,深耕数据服务,增强服务能力,运用智能(人工智能、大数据、5G、AIGC)技术增强用户互动、逐步构建区域融媒新生态。“我们将不断推进中心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紧跟时代发展脉络,通过技术应用持续为传播赋能。”孙晓梅的表态代表了不少媒体单位的心声和想法。

9cd412d853ac5e174e68cbdfb550953.jpg


作者:杜一娜 常湘萍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