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赋能“天地跨屏” 创意引领刷屏之效——从新华社智能化编辑部 2022 年全国两会报道看媒体融合与创新

2022/09/01-17:28 来源:

导语

一年一度的全国两会不仅是举世瞩目、关乎民生的盛会,也是我国主流媒体大展身手的良机。为适应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要求,2022 年全国两会的会期、议程及采访方式都有所调整。各大媒体纷纷创新采访报道形式,采用视频、云访等技术报道全国两会。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的过程中,全国两会报道浓墨重彩描绘新愿景。

为讲好两会故事,凝聚奋进力量,新华社智能化编辑部提前部署、精心策划,以智能化技术为抓手,运用媒体融合最新技术手段,推出多个“出圈”的“爆款”新闻产品,彰显了在重大新闻事件传播中主流媒体的影响力。[1]

1.国内首创融屏访谈,“技术 + 创意 + 美学”赋能两会报道

1.1 “全实景、真融屏”交流,与人大代表“天地对话”

2022 年全国两会前夕,新华社智能化编辑部的新立方智能化演播室推出“2022 年全国两会融屏访谈”。这是继“全息异地同屏访谈”和“2021 年全国两会 5G 沉浸式多地跨屏访谈”之后的又一力作。从“同屏”到“跨屏”再到“融屏”,新立方智能化演播室再次升级,引领媒体行业创新,赋能全国两会报道。

图片1.png


2022 3 3 日,《天地融屏|王亚平代表在太空讲述履职故事》在新华社客户端和新华社微信公众号一经发布就“出圈”。全网置顶推荐展示,综合传播量上亿次,被超过 200 家网站、新媒体平台和社交媒体平台转载,大量网友点赞好评,形成刷屏之效。

全国两会期间,人大代表王亚平正在太空执行任务,无法现场参会。新华社智能化编辑部联合新华社解放军分社提前策划,运用虚拟空间、扩展现实(Extended Reality,简称 XR)等技术,让身处新立方智能化演播室的新华社主持人“来到”中国空间站专访王亚平代表,实现“裸眼 3D”般的“全实景、真融屏”交流。本次“天地对话”的融屏访谈彰显出新华社在重大时政报道中强大的智能化优势。通过打破技术限制,实现真人与数字环境的融合。[2] 网友点赞称“这是不可思议的对话”。

1.2 摸索探路勇于创新,虚拟构造仿真现实

2022 3 4 日,新华社智能化编辑部推出《融屏访谈丨朱国萍代表 :基层治理既靠数字化也要“土办法”》。全国人大代表朱国萍是上海市长宁区虹桥萍聚工作室党支部书记。朱国萍代表接受融屏访谈,来到“未来社区”,分享她的履职心得。

图片2.png

通过技术迭代,虚拟世界可以构造仿真现实。在新立方智能化演播室搭建出虚拟场景“未来社区”,将访谈内容和报道形式相结合,真正实现科技赋能新闻报道,为受众带来沉浸式体验。这样国内首创的新闻样式让主创团队找不到可参照借鉴的先例,只能不断尝试,反复拍摄打磨,“摸着石头过河”。

1.3 不断突破技术局限,创新实现虚实交互

在融屏系列访谈第三期《全国人大代表杨晓雪:连续三十年为洱海“把脉问诊”》中,新华社主持人从北京“穿越”到 2000 多公里外的云南洱海,专访全国人大代表、云南省生态环境厅驻大理州生态环境监测站副总工程师杨晓雪。在之前录制的跨屏虚拟访谈中,真人可以“同屏、跨屏、融屏”,但是影子无法实现,这就会降低画面的真实感。

图片3.png

主创团队精益求精,希望能让画面更逼真。通过研究,团队成员发现可以利用 AI 实时影像跟踪技术将倒影与人物同步触发,提升真实感。[3] 最后在播发的成品中,不仅杨晓雪代表的影子是和她本人一起运动,连主持人也做到了“影随身动”。

2.精心策划两会选题,创新报道手段,创意亮点频出

2.1 讲述两会故事,小切口展现大主题

图片4.png

2022 年全国两会召开前夕,新华社智能化编辑部精心策划“两会故事·民主的样子”栏目。作为开栏之作,新华社记者围绕全国人大代表、天津市公交驾驶员王艳的工作日常与履职经历,独家深入挖掘故事、全媒融合呈现,播发《两会故事·民主的样子丨这位全国人大代表,把“公交车厢”变为“民声信箱”》《这辆每天行驶的公交车,藏着一个“秘密”!》一组稿件。该报道视角别出心裁,兼具深度与温情,以小切口展现了我国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理念的大主题。该组稿件被近 200 家媒体采用,新华社客户端总浏览量近 300 万次,百度搜索相关结果近 2000 万条,引发网友广泛关注。新华社新闻研究院点评该报道文风质朴、语言平实,将基层代表的风采和工作娓娓道来,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全国两会召开期间,新华社智能化编辑部先后推出“两会故事·民主的样子”系列之《被外卖小哥剐蹭后,这位全国人大代表“没完没了”……》《她带着“天价药”药盒进京开两会,咋回事?》《你听过没?有位人大代表一边“捡垃圾”,一边……》。该系列以小切口讲述大主题,标题接地气、正文内容翔实,获得大量网友转发、评论和点赞。

该组报道在全国两会期间记录多位全国人大代表基层履职的暖心故事,反映基层人大代表关注民生、坚持调研、扎根一线的履职态度,用铁一般的事实印证中国式民主的真实性和先进性。

2.2 全方位、多媒体报道,集纳融合全网置顶

图片5.png

2022 年全国两会开幕前后,新华社客户端开设“现场新闻”,对全国两会程序性报道进行全方位、多媒体直播报道,包括全国政协新闻发布会、全国人大开幕会议、委员通道、代表通道、部长通道等。不仅包含视频直播、权威快讯、高清图片、文字实录,也有新华社记者在前方现场发回的现场照片、出镜视频报道等。对重要内容提炼弹窗推送,多条弹窗实现全网首弹。“现场新闻”的场均浏览量超过 100 万次,在保证报道安全的前提下做到了全媒体报道方式覆盖。

图片6.png

2022 3 5 日,新华社智能化编辑部推出《极简版来了!》,将政府工作报告集纳摘编成“去年成绩单”和“今年目标”,配合新华社通稿照片制作成《极简版政府工作报告》。采用图文并茂的编辑排版方式,简单直接地为网友呈现政府工作报告的最重要内容。该报道获得全网置顶,新华社微信公众号的单条浏览量超过 75万次,新华社客户端浏览量达 155 万次。

图片7.png

2022 3 8 日,新华社智能化编辑部推出《来了!极简版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该报道以 SVG 互动长漫形式呈现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并辅以数据可视化。通过简明有趣的方式将万字长文呈现,在报告发布后第一时间推送,让受众可快速了解报告里的相关内容。该长卷速览报道在新华社客户端浏览量超过 100 万,微信公众号阅读量 10 +、点赞在看 2000+,并获得全网置顶。

2.3 系列竖版短视频科普讲解两会相关内容

图片8.png

新华社智能化编辑部积极策划选题、制作两会报道,持续发力,播发“两会知多少”科普系列竖版短视频。由记者出镜拍摄录制短视频进行科普讲解,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网友科普两会相关内容。先后推出《两会知多少丨什么是“两会”?》《两会知多少丨两会为何基本在 3 月召开》《两会知多少丨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的产生和区别》《两会知多少丨“几届”“几次”如何表达》等 4 期竖版短视频。

该组科普系列竖版短视频报道在新华社客户端浏览量超过 610 万次。在新华社的社交媒体账号一经发布,单期最高浏览量 524 万次,点赞数 29.3 万。快手平台将该系列科普短视频制作成 H5 轻应用页面,在其两会专题首页重点突出展示。

2.4 可视化呈现,新媒体矩阵播发

图片9.png

2022 年全国两会期间,新华社智能化编辑部制作新青年时政融媒体产品《懂了!人大代表这样代表人民》,在新华社新媒体矩阵播发,并登上新浪微博热搜榜,全网阅读量突破 3000 万次。该报道从人大代表怎样履职切入,带领读者理解中国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深刻内涵,就老百姓关心的问题——人大代表议案建议如何问计于民又如何成为政策决策让人民受益,并结合近几年两会民生高频词进行可视化科普,取得了良好的传播效果。

图片10.png

2022 3 5 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开幕当天,新华社智能化编辑部联合新华社西藏分社制作播发《他是 1/4237,也是 1/56》,讲述了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唯一的珞巴族代表扎西江村,从十几年前远赴北京求学到如今成为全国人大代表来北京参加全国两会,在前辈的教导下不断“打开格局”的故事,体现了全国人大代表的广泛代表性,立意深远、制作精良。坚持守正创新,讲好两会故事,为中国共产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营造浓厚氛围。[4]

3. 融合报道内外并重,对外传播讲述中国两会

图片11.png

新华社英文客户端与新华社海南分社、西藏分社、四川分社联动合作,制作播发原创系列短视频“两会的声音”英文版。3 期短视频《Two Sessions SpecialVoice from Tea Garden in Hainan》《Two Sessions SpecialVoice from Tibetan Plateau》 和《Two Sessions SpecialVoice from remote village in Sichuan》,传递基层人大代表的声音,加强对外传播,让世界了解中国两会。

全国两会期间,新华社英文客户端创新直播形式,采用单稿融合的方式对外报道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开幕。创新二次加工,融合集纳展示China's national legislature opens annual session”。以新华社通稿为基础,用“文字 + 图片 + 超链接”的形式对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开幕进行充分滚动直播,并在宣布开幕的重要节点弹窗推送。将 68 条人大开幕的成品文字稿、图片等集纳展示。通过焦点图聚焦,用户只需点开单独一条稿件即可查看政府工作报告英文版的所有重点稿件全文。按时间顺序依次排列,图文混排,版式清晰流畅。该报道在新华社英文客户端浏览量突破 5 万次,是当日浏览量最高稿件。

结语

梳理 2022 年新华社智能化编辑部的全国两会报道可以发现,主流媒体之间很大程度上比拼的是融媒体智能化的传播水平,竞争的是编辑记者对新技术手段的运用、对会场内外受众需求的把握。

全国两会报道既是新闻工作者的“练兵场”,也是各大媒体推陈出新的“检验场”。媒体从业者需要调研前沿传媒科技,思考如何将技术成果有效转化为新闻报道产品。[5] 同时,需要提前策划、议题设置、整合技术,力求打造受众喜闻乐见的创意报道。在新技术的赋能助力下,新闻产品的视觉呈现效果得到提升,也为新媒体报道提供无限可能。

 

参考文献

[1] 新华社两会报道团 . 浓墨重彩描绘新蓝图 凝心聚力开启新征程——新华社 2021 年全国两会报道综述 [J]. 中国记者,20214):14-17.

[2] 王烨 . 新华社推出首个沉浸式融屏访谈,运用 XR 等创新技术讲述人大代表履职故事 三位女代表走进“两会融屏访谈”,”代表履职”报道再刷屏 [EB/OL]. 新华网,2022-03-09.http//www.news.cn/mrdx/2022-03/09/c_1310506619.htm.

[3] 贾忱扬 .2021 年全国两会报道的采访模式创新及其特色阐释 [J]. 传媒,20224):64-66.

[4] 黄淼 . 传媒技术:四项新兴技术的实践前沿 [J]. 青年记者,202036):15-16.

[5] 李刚 . 全国两会报道交汇点新闻客户端的“云”探索 [J].传媒,202124):72-73.

作者简介:陶一萍(1989-),女,江西南昌,编辑,中级职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