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基建”背景下中视频的内涵特征与传播偏向

2022/09/05-15:37 来源:

摘 要:传播技术革新驱动媒介形态更迭,“新基建”对视频业务的渗透推动了传媒行业的“视频转向”。本文在剖析“新基建”的提出背景及其对视频行业生态影响的基础上,对中视频的概念进行了界定。文章认为,中视频具有叙事结构相对完整、信息承载量较大,强调知识观点输出、内容见解有深度,连接大中小屏终端、传播场景多元化等内容特征,在传播实践中形成了以 PUGV 和 MCN 为生产主体、以泛知识为内容生态焦点、核心用户群体年轻化等媒介偏向。 

关键词:“新基建”;中视频;媒介偏向;传播偏向;传播实践 


在传播技术裂变式发展的移动互联网时代,新旧媒介形态迭代的间隔被极大缩短,由全新的媒介形态和传播场景创造的流量红利增量空间不断变小,用户增长速度放缓,存量竞争进入红海阶段。经过近几年的资源整合与行业洗牌,短视频市场逐渐从增量市场转变为存量市场,浅层次、同质化、无意义的短视频内容引发了用户的视觉审美疲劳,视频行业迫切需要深入洞察用户需求与审美倾向,基于用户使用场景创新来拓展用户使用边界。与此同时,中央和地方政府正大力推进以 5G 技术为代表的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简称“新基建”),为介乎于长短视频之间的“中视频”的崛起,提供了底层技术支撑和富有想象力的发展空间,中视频成为视频行业的新赛道。在此背景下,西瓜视频率先高调宣布加码中视频业务,投入 20 亿扶持优质中视频创作人,并联合抖音、今日头条共同发起“中视频伙伴计划”。随后,不仅爱奇艺、优酷、腾讯等长视频网站寡头相继入局中视频这一流量洼地,百度、知乎、小红书、网易等互联网头部玩家也积极探寻存量市场下视频行业的新媒介形态,中视频市场呈现出群雄逐鹿的竞争格局。

1.“新基建”重构网络视听产业格局和视频行业生态

1.1 “新基建”的内涵及其提出背景

所谓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主要是指以技术创新为驱动,以信息网络为基础,提供数字转型、智能升级、融合创新等服务的基础设施体系,主要包括信息基础设施、融合基础设施、创新基础设施等板块。[1]“新基建”关涉5G 基站建设、人工智能等七大领域,5G 技术则被认为是“新基建”的“领头羊”,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中心等领域起着信息连接器的作用。自从 2018 年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提出要“加快 5G 商用步伐,加强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以来,“新基建”旋即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热点话题,不仅中央各大级别的政府会议密集部署“新基建”建设进度,要求“十四五”时期科学布局和快速推进建设以信息网络为基础、技术创新为驱动的新型基础设施,“加强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更是被写入 2019 年政府工作报告中。

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明确“新基建”的范围后,地方各级党委政府纷纷将“新基建”作为重要发力点。河南、福建、广东等 20 余个省市相继出台了一系列与“新基建”相关的政策规划,扩大在宽带网络和 5G 领域的有效投资,促进光纤宽带网络的优化升级。工业和信息化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 2022 年 3 月底,我国已累计建成5G 基站 155.9 万个,“5G+ 工业互联网”在建项目达到2400 个,5G 网络已覆盖全国所有地级市和县城城区。[2]随着 5G、AI、大数据等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以及在以华为、腾讯、网易等为代表的互联网企业的深度参与下,超高清音视频、新技术直播、元宇宙等融媒新形态不断显现,媒体融合呈现新生态。

1.2 “新基建”助推视频成为主流表达

传媒业与信息技术发展密不可分,每一次产业革命的来临均伴随基础设施的升级与更迭,“新基建”和 5G应用将为网络视听等新媒体产业的变革带来更多新机遇,内容行业的“视频转向”愈发明显。作为“新基建”的核心板块,信息基础设施主要包括以 5G 为代表的通信网络基础设施,以及以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新技术基础设施,处于媒体融合深度发展的基础性中心环节。“新基建”对包括千兆光纤网在内的信息网络的改造提升,有助于拓展传播场景,打开媒介的无限想象空间,其泛在连接能力和受众观看 4K/8K 超高清视频的体验将更加顺畅。简言之,“新基建”正深刻改变着视频行业的传播逻辑与内容生产规则,以 5G+4K+VR 等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正驱动媒介内容样态和制播模式的革新,成为媒介内容的科技支撑与动力,为互动场景建设搭建了新的框架 [3],传媒产业逐步形成以数字为基础的新生态系统。

更为具体地,5G 技术大带宽、低延时、广覆盖、多连接等特质,在大规模提升信息的传输速度和范围的同时,还能大幅降低宽带通信资费。流量资费的整体下降,不仅能够将带来用户视频内容消费需求和互联网用户规模的持续增长,而且能够有效释放 UGC 和 PGC 的制作潜力,助推视频成为主流沟通和传播的新形态。数据显示,截至 2021 年 12 月,我国网络视频用户规模达 9.75 亿,占网民整体的 94.5%。[4] 可见,视频作为生产要素已全面渗透到民众的日常生活中,成为互联网的“底层应用”,视频化表达成为民众最常见的信息表达方式之一。

1.3 中视频成为颇具开垦潜力的价值洼地

美国媒介哲学家约翰·彼得斯认为,大众媒介是在基础设施型媒介上生长出来的,媒介即基础设施。[5] 如果说移动终端的快速发展形塑了用户碎片化的注意力需求,助推短视频成为重要的媒介传播形态,那么“新基建”技术对互联网接入及其社会影响的加持,则使用户对优质互联网内容资源的需求持续提升,内容消费形态变化必将引发新的用户时长争夺战。在短视频诞生初期,凭借“短、平、快”的内容传播优势和新颖的媒介形态与文化旨趣,迅速聚集了大量的用户流量和社会资本,成为当代人的“娱乐快餐”。然而,随着行业流量红利见顶,短视频内容初现“疲态”,用户对短视频的使用频率有所缩减。更为重要的是,短视频平台上大量粗制滥造和伪原创抄袭作品,不仅影响用户的收视体验,而且使得短视频的存量竞争加剧。在此背景下,视频行业迫切需要新的媒介形态来拓展应用场景,满足用户的多元化内容需求,进而提高用户活跃度和用户黏性。

在“新基建”技术的加持下,不仅视频内容消费对平台的技术与服务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视频的影像采集、播放端口和接收设备等硬件设施,以及网络环境亦随之得到极大改善,互联网视频行业迎来“内容 + 技术”的双核驱动时代。由于中视频深耕泛知识领域,兼顾知识分享与娱乐性,能够适应用户多变的消费场景和多元内容需求,可承载的信息较之短视频更为丰富。换言之,中视频的承载体量不仅可以方便用户快速地汲取知识,而且给予了创作者和 MCN 机构更宽广的发挥空间,因而成为最具开垦潜力的价值洼地。简言之,在用户需求与技术支撑的双向驱动下,中视频行业吸引了大量的资本和平台布局,其崛起也促使视频行业有望成为“新基建”最先爆发的领域之一。数据显示,高频消费中视频的用户已达 6.05 亿,每 5 个网民就有 3 个用户高频消费中视频 [6];用户对 10 分钟至 20 分钟的视频内容需求的月度增长率达到 10.2%[7];2021 年中视频月活创作者数年增长超 80%,内容数量同比增长 98%,涉及泛生活、泛知识、泛兴趣等领域。[8]

2.中视频的概念辨析及内容特征

作为短视频升级和长视频下沉的“视频中间层”,中视频的产业实践先于其概念提出。从世界范围看,中视频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至全球最大的 UGC 视频分享网站 YouTube 的产业实践。虽然以二次元潮流文化起家的哔哩哔哩(简称“B 站”)一直深耕中视频领域,且有着庞大的用户规模和市场潜力,被誉为中国版 YouTube,但是直到 2020 年西瓜视频总裁任利锋明确提出“中视频”的概念,中视频才逐渐进入大众的视野。在以 5G 为代表的“新基建”技术的驱动下,中视频不仅受到以爱奇艺、优酷、腾讯等为代表的长视频网站的青睐,而且使得以抖音、快手为代表的短视频平台相向而行,在不同程度上延长视频时长。中视频已然成为视频行业吸引用户“注意力经济”的新媒介形态。然而,与各大长短视频平台纷纷布局中视频的产业实践形影相随的是,业界对中视频的质疑也从未停歇。

2.1 中视频的概念辨析

“中视频”的概念最早来自 2019 年的一份行业报告,2020 年下半年西瓜视频总裁任利锋将其引向视频行业,进而成为视频行业的热门概念。然而,在过去近 3 年的产业实践中,业界对“中视频”并没有形成统一且权威的定义,围绕“中视频”是伪概念还是“新风口”的争论也从未停息。对概念认知的模糊化,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视频产业的格局重构与价值新生。那么,究竟何谓“中视频”呢?

资深媒体人刘鹤认为,“如果说短视频是消息,那么中视频就是深度报道”。这种用新闻报道体裁来类比中视频和短视频的概念界定太过抽象,在实践层面亦不具备可操作性。相对而言,任利锋基于时长、生产方式和传播方式等维度,将中视频定义为“内容时长在 1 分钟至 30 分钟、以横屏为主、PGC(专业生产内容)占比更高”的客观标准,倒是显得更易界定和衡量。央视知名主持人白岩松也认为,中视频的时长在 5 分钟到 10 分钟之间。

然而,这一概念并没有得到 B 站 CEO 陈睿的认同,其指出不能简单地用时长来划分视频业务,视频长度也不是用户选择内容的关键要素,用户喜欢才是王道。更为重要的是,任利锋对中视频的定义还与其产业实践层面相互矛盾——中视频和短视频并没有泾渭分明的边界,许多短视频平台不断放宽对用户上传视频的时长上限,如 TikTok 于 2021 年 7 月将短视频长度从 1 分钟扩展至 3分钟,今日头条的高级副总裁赵添更是提出,4 分钟才是短视频的最佳时长,抖音和快手也开放了 5 分钟至 10 分钟或更长的视频时长……由此可见,以时长作为主要区分方式,将中视频的时长下限规定为 1 分钟,不易与短视频形成有效的产品区隔。此外,即便是在以中视频为主要卖点的西瓜视频,也充斥着大量竖屏的视频。显然,横屏、竖屏也不是界定中视频的标准。

鉴于此,笔者认为,对中视频的概念界定应将视频的完播率纳入考评指标中,而不必严格拘泥于时长和横竖屏,时长大致在 1 分钟至 30 分钟以内,能够完整表达场景、观点、故事,能将想要表达的信息承载其中的视频都可以称之为中视频。

2.2 中视频的内容特征

随着影像拍摄硬件的普及与升级,以及互联网平台对视频生产工具研发投入的不断加大,基于 AI 驱动的视频剪辑工具变得简单快捷、易操作,成为视频创作领域提质增效的技能与生产力工具。在“新基建”的驱动下,视频行业的内容供给侧持续稳定增长,长短视频平台均需要不断拓展内容适配场景,进而拓展目标用户群体,故而中视频社区价值凸显。经过前期的平台扶持与内容沉淀,以西瓜视频和 B 站为代表的主流中视频平台汇聚了大量中视频创作人,创作者队伍的迅速壮大也带来了丰富多元的内容场景,细分出包括泛生活 Vlog、泛知识科普、产品测评、技能分享学习、微短剧,以及影视二次创作等 50 多个内容赛道。纵观中视频的赛道内容,无一不呈现出信息密集度高、内容见解有深度等特点。

一是叙事结构相对完整,信息承载量较大。较之短视频碎片化、乃至残缺化的信息传播方式,中视频的时长和篇幅相对较长,允许创作者更加从容连贯地讲述一个相对完整而深入的故事,或完整清晰地表达自身的观点。换言之,中视频的内容表达空间较大,能够承载的信息量更为丰富多元,用户能够在单个视频中获得的信息含量也更大。信息承载量主要是指每一帧画面所传递出的信息,即更高的信息密度和高分辨率、高帧数视频所呈现出的细节。为了实现更高的视频完播率,引导用户尽可能地完整观看视频,中视频创作者必须要在视频中呈现出更丰富的视觉信息和更高的信息密度。这一内容特征不仅决定了中视频用户与创作者之间的强联系,也更容易形成粉丝黏性和创作者 IP。根据《中视频创作人职业发展报告》,超过七成中视频用户有点赞、评论、关注行为。

二是强调知识观点输出,内容见解有深度。短视频的创作门槛较低,其片段化、趣味化的内容呈现主要是为了满足用户碎片化的消费与娱乐需求,这种泛娱乐化的信息内容是对视频生产专业性和精英性消解。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无论是科普类还是教育类中视频,均旨在为用户提供更有深度、更为专业的视频内容,强调用知识和观点影响和启发用户。虽然部分短视频也通过情感故事输出知识和观点,解读当地新闻、政策和社会热点事件,但是这种观点输出大多是浅层次的。如果说短视频的内容主要是告诉用户“是什么”,中视频则在此基础上向用户进一步阐释“为什么”。中视频相对较长的时长有助于创作者将逻辑和观点表达清楚,在实践中亦产出了大量有深度、有观点、有启发的视频内容。

三是连接大中小屏终端,传播场景多元化。随着“新基建”不断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整个网络视听产业链发生了剧烈的变革,用户对视频内容生态的丰富性要求越来越高,媒介产业迫切需要不断创造新的消费场景拓展流量边界。在长短视频短兵相接的媒介生态中,大小屏都在忙于争夺用户流量——短视频通过“以短带长”的方式引流,长视频通过“化整为零”的方式单点突破。因此,介于长短视频之间的中视频成为打破“屏”壁和拓展媒介终端的关键。在既往视频产业化实践中,长视频主要占据电视端和 PC 端大屏,短视频则以移动端的小屏为主要阵地,中视频则可以连接移动端小屏、平板端中屏和电视端大屏。截至目前,B 站、西瓜视频等平台已被智能电视厂商集成到了电视系统之中,内容涵盖军事、科技、财经、育儿、法律、体育、医学、搞笑等多个场景。

3.中视频的媒介偏向与价值走向

媒介环境学派认为,技术 / 媒介的形式决定了内容 [9],任何传播媒介都具有时间偏向或空间偏向。[10] 传播媒介的偏向性不仅包括时空偏向性,而且包括政治偏向、思想情感偏向、社会偏向、意识形态偏向等内容。得益于平台的流量扶持与奖励政策,以及“新基建”赋能行业硬件及技术更迭,中视频平台汇聚了一大批内容创作者和较为优质的内容资源。这些优质的中视频内容在满足用户多场景、多元化需求,不断形塑用户的消费黏性的同时,用户对内容的选择性接触与消费也在影响着创作者和平台的内容优化。如果说如火如荼的“新基建”有助于拓展视频信息传播空间,为中视频的空间偏向性提供了技术基础,那么中视频平台丰富的内容资源则拓宽了媒介的作用空间。在技术、平台、创作者和用户的相互作用下,中视频基于算法技术、订阅制度和社交嵌入的分发逻辑,也在创作者、传播内容与用户层面呈现出独特的媒介偏向与价值走向。

3.1 创作者偏向:PUGV 和 MCN 成为中视频生产主体

作为传播链条的起始环节和首要要素,创作者是信息生产与传播的主力军,在媒介传播活动中扮演着主导者的角色。作为泛内容视频社区,中视频的创作者遍布大学教授、手绘条漫、影视编导、动画建模、育儿达人、自媒体者等各个圈层,他们纷纷用中视频观察世界、分享观点、记录生活。一般而言,短视频较为简洁的内容和相对廉价的制作成本,UGC(User Generated Content,用户生成内容)通常单打独斗就可以轻松完成,可以轻松地实现日更。中视频的创作门槛则相对较高,较长的时长和更高的信息密度,使得其对视频选题、脚本构思、拍摄创作、剪辑叙事节奏、镜头审美及创作者知识积累等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因而内容制作周期较长,需要相对专业的职业内容创作者进行输出。随着粉丝数量的不断增长,许多中视频创作者走上团队化、专业化发 展 路 线。简 言 之,PUGV(Professional User Generated Video,专业用户创作视频)或以薇龙文化、大禹等为代表的 MCN(Multi-Channel Network)机构才是中视频内容生态的基石。

作为中视频的主流平台之一,B 站基于 UP 主创作的PUGV 内容模式与社区生态,一直是其核心竞争力。陈睿在第九届中国网络视听大会上的演讲中指出,B 站 91%的视频播放量来源于 UP 主原创和自制的内容。这些由UP 主生产的优秀作品,构筑了 B 站生机勃勃的内容生态,成为提高用户留存和增强用户黏性的有效手段。为了扶持高质量内容创作者,降低 UP 主在内容创作上的成本与压力,B 站先后推出了包括创作激励计划等在内的多种奖励机制。无独有偶,西瓜视频也联合抖音和今日头条发起了“中视频伙伴计划”,通过给予创作者流量分成和资源扶持,助力优质中视频的产生。西瓜视频发布的《中视频创作人职业发展报告》指出,较高学历的中青年是中视频的创作主力,知识储备和生活阅历是其创作源泉。此外,作为资本代表的 MCN 机构由于拥有较强的内容制作、红人孵化、流量获取和组织变现能力,收编了大量PUGV 或网络红人,在中视频市场拥有相当规模的流量,其蓬勃发展对中视频行业的繁荣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3.2 内容偏向:泛知识成为中视频内容生态焦点

作为短视频升级和长视频下沉的产物,中视频有效弥补了长、短视频之间的内容形态沟壑,能够构建更灵活的多场景内容生态,进而可以更好地满足互联网用户影像记录、休闲娱乐、知识科普、产品测评等多样化内容消费需求。尽管中视频已经被细分为生活 Vlog、游戏、农人、美食、搞笑、宠物、娱乐、旅游等 50 多个内容赛道,但是透过主流中视频平台的数据可以发现,历史、人文、非遗文化、金融、数码、职场、生活技能、科学科普等泛知识内容逐渐成为中视频平台的核心产品和内容生态的主流。姑且不论以知乎为代表的分享型知识社区的泛知识内容视频比重,其余各大平台泛知识类中视频内容也与日俱增:B 站 2021 年泛知识内容视频总播放量占比达 45%,观看用户规模达到 1.9 亿人次;西瓜视频发布的“2021 年度必看榜单”中,泛知识类作品数量占据上榜作品总数的2/5;快手 2021 年泛知识内容的播放量同比增长 58.11%。互联网用户对泛知识内容的接触与消费,更场景化地反映了日常生活中人们自我实现的多元化需求。

泛知识内容之所以能够成为中视频内容生态的焦点,一方面是因为中视频的完整性观看要求用户付出相对较长的时间,只有硬核干货的泛知识内容才能让用户在消费过程中产生正向心理反馈,进而持续引发用户的观看兴趣;另一方面是因为泛知识内容符合普世价值观的正向传播要求,不仅能够获得更大范围的用户喜爱,而且能够有效规避政策风险。此外,各平台积极布局“泛知识”类的内容,相继推出的“DOU 知计划”“中视频伙伴计划”“轻知计划”“快手新知播”等针对知识内容创作的活动或方案,吸引了包括知名院士、专家学者、行家里手、民间高手等在内的众多泛知识领域的创作者入局,中视频领域的泛知识内容生态链由此构筑。更为重要的是,国家政策层面要求短视频平台不得出现未经授权的影视剧二次剪辑创作的内容,在某种程度上也迫使部分创作者转向对为用户提供有价值的泛知识内容的创作,有助于大量优质中视频内容进入互联网流量池。

3.3 受众偏向:核心用户群体呈现出年轻化趋势

受众是信息需求的活跃主体,处在传播链条的接收终端,不仅是媒介信息内容的消费者,也是媒介信息的主动传播者,呈现出受传合一的特征。在各视频平台用户时长争夺逐渐走向零和博弈的当下,中视频以其更加灵活丰富的场景消费重构视频与受众的连接方式,用户对中视频内容的消费时长持续攀升。与短视频用户正在向三、四、五线城市渗透下沉,偏爱泛娱乐化的内容,以及整体学历偏低不同的是,中视频的用户年龄结构相对较为年轻,在受教育程度上呈现学历相对较高的特点,大学生和白领是其核心消费群体。统计数据显示,中视频 29 岁以下年龄段中的用户占比高达 78%,高于整体网络用户的 38%;大专以上学历用户占比为 45%,高于整体网络用户的 20%。[11] 更进一步地,B 站 35 岁及以下用户占比超过 86%,在 985 和 211 大学用户渗透率为 82%。换言之,大部分中国大学生都是 B 站的用户,他们普遍有着良好的教育背景和求知欲望。

中视频之所以能够受到年轻人的追捧与青睐,与视频内容、用户心理,以及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等个性特征有密切关系。基于西瓜视频用户的调研数据显示,大部分用户将中视频作为学习的工具,80% 的用户希望能够通过中视频持续补充学业、工作相关领域的知识和技能 [12],以期通过更有信息密度的内容,收获更强的获得感。在 B 站平台,视频内容正从娱乐化走向知识化。截至 2021 年 6 月,B 站知识内容中的科学科普类内容同比增长达到了 1994%,有 1.83 亿用户在 B 站学习,是中国在校大学生数量的近 4.5 倍。[13] 此外,新冠疫情也加速了用户的视频内容消费行为向线上迁移,基于中视频学习新知识已然成为新常态。

结语

随着“新基建”建设能力的不断提升,长、中、短视频之间传播形态的界限将越来越模糊,依靠媒介形态更迭所带来的流量红利将消失殆尽。当视频时长已不再是媒介形态的重要区隔,视频行业的竞争终归还是要回到优质内容的较量。届时,如何依托“新基建”为创作者提供更多便捷创作工具,以解决优质视频制作难的问题,以及如何通过新终端的普及大力拓展视频的应用场景,以生产出高质量内容,将显得尤为重要。此外,尽管不少内容创业者纷纷加入中视频创作,中视频行业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态势,但是能够得到平台流量分成的中视频毕竟只是少数,如何帮助创作者实现内容的多元化变现,也值得关注。


参考文献

[1] 郭克莎 . 积极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投资 [N]. 经济日报,2020-08-19(11).

[2] 全国“5G+ 工业互联网”在建项目达到 2400 个 [N]. 消费日报,2022-04-25(01).

[3] 赵红勋,曾丹丹 . 数字化语境下北京冬奥会传播的互动仪式建构 [J]. 中国传媒科技,2022(4):11-14.

[4] 第 49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R]. 北京: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22:58.

[5] 陈中雨 . 自然媒介、技术媒介与“媒介即基础设施”——以彼得斯的《奇云:基础媒介哲学》为例 [J]. 未来传播,2019(3):65-72+110.

[6] 韦 玥 . 短 视 频 之 后, 中 视 频 厮 杀 开 始?[EB/OL].https://www.cqcb.com/wealth/2020-10-26/3176587_pc.html,2020-10-26/2020-05-20.

[7] 余 晨 扬 . 近 一 年 消 费 中 视 频 用 户 达 6.05 亿 [EB/OL]. https://export.shobserver.com/baijiahao/html/387643.html,2021-07-20/2022-05-25.

[8] 王 磊 .《 中 视 频 2021 发 展 趋 势 报 告》:月 活 创 作者 数 量 1 年 增 80%[EB/OL]. https://m.gmw.cn/baijia/2022-01/10/35437933.html,2022-01-10/2022-05-20.

[9] 商娜红,刘婷 . 北美媒介环境学派:范式、理论及反思[J]. 新闻大学,2013(1):69-76.

[10][ 加 ] 哈罗德·伊尼斯 . 传播的偏向 [M]. 何道宽译 . 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8:71.

[11][12] 西瓜视频联合新榜发布《中视频创作人职业发展报 告 》[EB/OL]. https://weibo.com/ttarticle/p/show?id=2309404562401872969815,2020-10-21/2022-05-25.

温梦华 . 惊呆!1.8 亿人在 B 站学习,是全国在校大学生 的 近 4.5 倍!他 们 在 学 啥?[EB/OL].http://www.nbd.com.cn/articles/2021-11-17/1998867.html,2021-11-17/2022-05-25.

基金项目:广西廉政建设研究中心课题“新时代网络舆论监督与政府廉政文化建设创新研究”(项目编号:LZ20200017)

作者简介:陈波(1989-),男,广西桂林,复旦大学义乌研究院全球传播全媒体研究中心与复旦大学新闻传播学博士后流动站联合培养博士后,研究方向:视听新媒体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