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永红

2022/10/20-11:10 来源:

魏永红.png

个人简介

魏永红,1990 年大学毕业,到甘肃省日报社印刷厂工作,见证了报社告别“铅与火”的历程。2000 年报社技术管理处担任副处长、处长,主持了甘肃日报社及子报告别“纸与笔”的工作。2018 年,兼任新媒体集团九色鹿融媒体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开始媒体融合的技术工作。2019 年、2021 年分别获得王选新闻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021 年获得甘肃省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获奖感言

感谢新技联的评委给我这个荣誉,不仅是给予我个人的,更是对我们长期在媒体技术领域工作群体的肯定和鼓励;感谢我工作单位的历任领导对技术工作的支持和肯定;感谢一直以来和我一起战斗的伙伴们,对我的包容和理解。技术工作需要坚韧和坚持、需要莫问前程几许,只顾风雨兼程,我一直努力在前行路上。

专访内容

1. 回顾从事本行业以来,传媒技术发展进程中的变化

我参加工作的时候是 20 世纪 90 年代初,整个报纸印刷行业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告别“铅与火”的行动,这是一场伟大的时代变革。报社印刷厂有了激光照排车间,以前端着铅盘的排字工人们 , 坐在了电脑前进行报纸的排版,虽然一开始,软件的交互性不好,不能所见即所得,排版工人要背很多的指令,但这对于中国报纸印刷业来说 , 已经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了。1992 年前后,人民日报等在京外开设印点的报社,开始了卫星传版,人民日报在社内建设了卫星地面站,各代应点也都建设了卫星小站,传版通过卫星来完成,每天晚上,版面传输情况通过卫星电话进行沟通和交流。这时期,数据的传输基本上都通过软盘拷贝来完成;1994年左右,由于网络技术的应用,开始组建局域网,大大提高了数据传输的效率,由于当时技术所限,经费制约,设备单点故障非常高,经常会出现网络不通,甚至出现过老鼠咬断网线的情况。

随着互联网技术逐渐进入我国以及电脑的普及,记者、编辑对使用电脑已经有了新的需求。2021 年年初,甘肃日报及旗下的兰州晨报、西部商报、甘肃农民报等都同步告别了“纸与笔”。同时,我们不仅告别了“纸与笔”,还提出了由编辑直接组班,不仅是副刊,要闻版的编辑也是自己组版,减少了出版环节,极大地提高了报纸的出版效率,这在当时也是开全国报业之先河的。后来,陆续引进了广告、发行管理系统,引入了 DMS 等报纸出版安全体系。由于都市报的出现,逐渐采用了彩色打样,提高了报纸的印刷质量。这个阶段的技术都是媒体自身发展的需要,是在实践中逐步发展起来的。现阶段的技术发展,是推动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现实需要,是在中央顶层设计下开展的。

2. 对当下媒体融合进程中的一些技术思考和建议

新媒体时代,技术一直在变,云计算、大数据、算法、AI 新闻大行其道,但优质的内容依然是媒体的核心竞争力,表达形式、呈现方式在移动优先的环境下与时俱进。对于技术的建议是大胆构想,谨慎求证,对于技术产品,一定要考虑应用场景;对于技术平台的构建,一定要考虑能够敏捷迭代。技术和内容是媒体融合发展的两个轮子,只有两个车轮平衡了,媒体才能跑上稳健发展的快车道。

3. 畅想未来媒体发展的趋势

纵观媒体发展史,就是一部技术变革史,技术是传媒发展和变革最根本的驱动力量,每一次变革都给我们带来了新的媒体形态。随着 5G、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不断发展和应用,推动着媒体发生新一轮变革,进入加速发展新阶段。加强新技术在新闻传播领域的前瞻性研究和应用,推动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主力军已经在向主战场挺进,但依然有很多机制、体制的问题亟待解决,所有的问题只能用改革的思路来解决。我们媒体的从业人员,只有跳出媒体看媒体可能看得更明白。

未来,我们的媒体必定是生态型媒体。我们媒体客户端既是新闻发布平台,也是直播平台、智慧便民与民生诉求平台、新媒体互动平台,容纳读报、医疗、社保等各项服务,更好地与用户建立了连接,成为用户获取信息的平台和各级政务、服务服务的入口,更好地实现社会价值和商业价值,在这个生态系统中,有内容提供商、有分发商、有营销服务商,各得其所,各取所需。

未来,我们的媒体将是 5G 环境下的智慧媒体。5G 令我们的感知能力和方式产生根本变化。媒体的未来不再是新闻和传播,而是在于数据和服务,生产和传播必须高度融合,大数据、人工智能解放生产力,重构生产关系,媒体将会成为智慧媒体。

未来,我们的媒体将是元宇宙背景下的深度融合。虚拟数字人普遍使用、沉浸式传播将会成为常见的方式,这种变化一定会提升媒体传播的效果。

未来,我们的媒体将会参与到社会基层现代化的治理体系中来。媒体形成强大的信息采集、分析、应用能力,以媒体融合发展促进社会治理智能化,既有利于媒体资源、政务资源、公共服务资源的整合与共享,也能提升党和政府在互联网空间组织群众、服务群众、引导群众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