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炜

2022/10/20-11:09 来源:

王炜.png

个人简介

王炜,2003 年加入成都索贝,现任执行总裁兼首席技术官。2008 年,2011 年,2012 年分别获国家广电总局科技创新一等奖、突出贡献奖及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正高级工程师,广电总局第九届科技委员会委员。

获奖感言

感谢评审委员会各位专家对我工作的肯定,感谢行业内各位领导、专家长期对我的支持和帮助,感谢成都索贝公司给了我这个平台,我将一如既往努力工作,为新闻科学技术做出新的贡献。

专访内容

1. 回顾从事本行业以来,传媒技术发展进程中的变化

从事本行业二十余年,传媒技术的发展可以分为两个十年。前面十年围绕着文件化、网络化、高清化三个目标,以央视新闻共享为代表的大型制作网、以雅典奥运项目为代表的远程异地制作、以北京奥运为代表的大型高清制作实现了传媒制播关键技术的突破。

近十年来,围绕超高清、媒体深度融合的目标,以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在传媒系统中的应用为手段,形成新的传媒技术发展时期。这一时期重要技术背景是互联网崛起,互联网技术和各领域专业技术相结合。在这一阶段融合媒体生产系统、媒体云建设如火如荼,我们提出的媒体 云 PaaS 在国内外的媒体建设中得到认可,以央视新闻云为蓝本,建设的路透社云制作系统,被国际同行认为代表了行业的发展方向。基于互联网的视频传输广泛应用于电视台节目的汇聚、互动、直播中,大大降低了节目的制作成本,提升了节目的丰富程度。相对于高清视频内容,超高清视频不仅仅是幅面的增加,帧率、色域、动态范围的提升使数据量大大增加,如何基于现有的硬件平台支撑超高清节目的制作是一个关键问题。我们研发的专用视频存储实现了超高清文件的“闪拼”,使超高清节目的合成、转码性能随着资源的增长线性增长成为可能;面向超高清节目制作的浅压缩视频编码算法 SUVC,是国内首个用于广电制作领域的视频压缩算法。

2. 对当下媒体融合进程中的一些技术思考和建议

媒体融合发展,从技术层面上看,媒体机构内部各生产系统、发布系统首先要实现融合。这个融合是资源、内容、应用和数据的整合。媒体行业要形成支撑专业内容创作、发布、交易的生态,这就要求在整个行业层面形成技术标准和公认的技术体系。

各媒体机构都有在不同历史时期建设的系统,如何整合这些系统是当前传媒行业系统建设的一个难题。同时,要求媒体应用能够敏捷适配业务需求变化,项目建设模式要向服务模式转变,弹性资源、按需使用的应用逐渐成为新的传媒技术系统要求。

云技术在媒体融合进程中承担了重要角色,从早期依赖基础资源的 IaaS 建设方式、到以媒体 PaaS 为核心的平台加应用模式,始终无法形成行业统一的标准,达到资源共享、弹性适配、敏捷演进的目标。这里有个关键问题,能否找到行业共识技术对接基础资源和媒体应用。

资源的整合、系统的整合、媒体内容融合基础之上更重要的是数据的整合,包括业务、运营和用户数据。数据整合、数据驱动决策将是媒体数字化转型最重要的环节。

人工智能技术方面,关键是要针对媒体应用场景形成人工智能解决方案、研发专用算法。

总的来看,传媒技术应用具有数据量大、数据形态复杂、实时性要求高等特征,我的观点是要“研发下沉、纵向协同”,既有开放的心态,充分利用 ICT 通用技术的成果,又要研发底层技术,针对传媒应用特点进行优化,方能形成满足媒体融合发展需求的技术。

3. 畅想未来媒体发展的趋势

未来的媒体将深度融合发展,媒体泛在化,给人以沉浸式体验。三维技术已经在媒体内容创作中得到了应用,但实现三维内容采集、创作到渲染呈现全生命周期还有很多技术难点需要攻克。近年来,神经辐射场等深度学习技术受到广泛关注,针对有限场景、有限对象,结合深度学习和传统渲染方法,实现部分三维化的 2.5D 全流程实践是一种可能的路线。

人工智能将进一步与媒体技术相结合,影响传媒全生命周期。在内容的创作和消费过程中大量的工作将由人工智能技术取代或增强,人工智能将会成为所有媒体参与角色的助理。从技术路线上看,以数据为驱动的人工智能技术在很多领域取得极大的成功,也面临发展瓶颈。传媒的一些专业知识如何植入深度学习过程,可解释、可干预的人工智能将会在未来的媒体应用中取得突破。

未来,泛在网络、泛在存储、泛在计算将会推动媒体泛在化进程,随时随地的媒体创作与消费,无处不在的媒体将会成为现实。一方面,媒体技术一直在利用通用 ICT 技术的发展成果;另一方面,媒体以其复杂的内容形态、海量的数据也一直牵引着相关技术的发展。其中,专业媒体往往需要在通用的网络、存储、计算基础上优化方能满足其应用质量与效率的要求,且这些需求随着“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升级。因此,利用基础 ICT 资源,通过算法优化配置,辅以软件定义的专业设备,形成泛在的媒体资源,将会是传媒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