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融创论点分享

2022/09/02-15:58 来源:

2021年首届“传媒融创汇”沙龙主要探讨技术与内容的深度融合,由中国社科院新媒体研究中心副主任兼秘书长黄楚新教授主持,人民日报社技术部融合保障处处长、高级工程师郝冠南;新华社技术局技术研发中心主任、教授级高工成鹏;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技术局网络安全管理部主任、教授级高工琚宏伟;新华报业传媒集团技术装备部主任、高级工程师章劲松参与讨论,各抒己见,场面热烈。


黄楚新媒体融合是一个涉及顶层设计、体制机制、前沿技术、产业格局等多方面因素的系统工程,其中技术的要素始终是媒体融合持续发展的内在驱动力。在互联网技术迅速发展,5G、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持续涌现的时期,媒体融合纵深发展的趋势愈发凸显。技术与内容不是简单的二元并行的关系,而是深度交融、互相影响的关系。技术的发展带来诸多创新的内容呈现形式、内容生产模式、内容传播机制,而内容的发展同样激活了新技术的创新应用、切实应用、良性应用。

 

      郝冠南:将优质的创意策划、新形式和新渠道、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和内容生产有机融合,可激发出新闻产品更强的表现力、感染力和亲和力。首先创意要既有高度,又接地气,舆论导向正确。其次是内容素材要准确,以精准内容确保传播过程的顺利平稳。第三是有强大的技术支撑。

 

       成鹏:衡量技术与业务融合的效果标准在于新技术在新闻场景的落地:技术与业务融合要以新技术赋能新闻业务为目标, 也就是以实现新技术的新闻场景落地作为衡量这项工作完成好坏的标准。在实际工作中,重点将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嵌入融媒体稿件生产的选题策划、调度采集、编辑加工、分发供稿、传播分析、业务管理等流程环节;技术主动参与到内容的生产制作中:技术提升生产效率是我们以往创新着力点,而利用新技术生成内容是我们新的发力点,也是推动技术与内容融合的重要组成部分,进一步体现了技术与内容由“相加”到“相融”。

 

        琚宏伟:融媒体数据层面总台要加快完成三个数据库的建设,即用户大数据库、内容大数据库和传播大数据库。用户大数据库面向所有频道、频率、新媒体等各种渠道用户数据进行汇总,建设一体化的数据存储和处理系统,在此基础上构建多模态总台用户画像,形成“内容 - 用户”关系图谱,实现可媲美互联网企业的个性化推荐服务。内容大数据库构建适合整个融媒体内容传播的标签体系,借助 AI 技术进行多样化的服务,并且打通广播、电视与新媒体数据资源,完成用户生产内容(UGC, User Generated Content)内容的合规安全引入。传播大数据库构建符合主流价值导向的总台算法,将引导力、传播力、影响力逐一拆解,加权取值,建立数学模型,提供数据服务,建立多维度和多层次的总台节目传播效果 评价体系,构建面向重点节目的全媒体传播图谱和全媒体节目传播模型。

 

        章劲松:建设融合平台,解决资源割裂痛点。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主流媒体信息化建设水平对媒体融合程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以往的烟囱式架构,各个系统相互独立、数据隔离,容易造成信息孤岛, 花费了巨大人力、财力,最后却沦为盆景、摆设。这就要求信息化建设的顶层设计要符合当下媒体业务实际需要,充分考虑整体性、实用性、可扩展性。